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六维并举兴水城 产城共舞跃新阶】②农业提质效:振兴富民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22:27:00    

四月的水城,风和日丽,繁花似锦。

电商直播间烟火升腾,“水城三锅”裹着方言热浪出山;水城经开区熔炉吞吐,海外订单飞越山海;智能采掘设备深掘千米,发耳煤业锻造循环经济链条……

这座从煤海深处涅槃,于凉都云端起舞的城市,正以“工业强基、农业提质、投资赋能、城镇焕新、消费升级、文旅铸魂”为笔,饱蘸高质量发展之墨,锚定错位发展、串珠成链,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书写“质量与速度齐升、生态共发展一色”的县域经济新篇章,展现康养水城新风采。

农业,是水城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在水城区,一场以科技重塑生态的农业变革正悄然发生。面对嶙峋山石,水城区‌凭借创新科技之力‌,在岩石缝隙间开辟出猕猴桃、刺梨、茶叶等‌特色富民作物‌生长空间,年产值‌突破‌13亿元,书写着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篇章。

聂康 摄

米箩镇铜厂村,‌4月中旬‌,正值猕猴桃授粉的黄金时节。果农们听农技员张荣全‌教学‌:“授粉时,一定要将雄花花粉点缀在雌花柱头上,‌完成‌一次授粉,雌花花柱和柱头‌保持‌7—10日,授粉最佳时间‌在雌花花开后5日内‌。”

这些听着新鲜的管护技术,让原先亩产不高的坡地翻了身。经过土壤改良、肥水调控等科技手段,这片土地现在每亩增产90%,好果子多了近12%。

聂康 摄

“往年冰雹一来就心慌,现在有了这‘保护伞’,春管效率提升三成!”猕猴桃种植户范允培拍着新装的防雹网说,“今年注定也是一个丰收年!”

这样的蜕变并非个例——2024年水城区‌科学‌新(改)建高标准农田4.5万亩,‌实施生态‌提质增效猕猴桃3万亩、刺梨4.5万亩、茶叶0.8万亩‌精准培优‌。

聂康 摄

如果说猕猴桃产业生动诠释了“向土地要效益”,那么刺梨产业则淋漓演绎着“向科技要价值”的鲜活故事。在20公里外的野钟乡刺梨产业基地,村民徐天勇正专注地为刺梨修枝施肥,春天的气息将转化为生产线上跃动的生机。

在这里,秋天采摘的刺梨鲜果,运往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后,经过超临界萃取等20道‌精密‌工序“变身”:果肉制成原浆进入北京等区域市场,果籽‌高效‌提取SOD酶加工成保健品,连果渣都转化为生物有机肥。

聂康 摄

这种“吃干榨净”的模式,源于水城区“加工强链”的战略布局把“酸涩”酿成“甜蜜”,打造“种、产、研、销”高效协同的一体化产业链,实现刺梨产业种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助推刺梨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区刺梨种植面积达40.3万亩,覆盖农户3.7万户16.2万人,通过延伸产业链、强化企业合作、推进深加工产品研发,刺梨变成了“金果果”。

聂康 摄

特色产业腾飞的背后,是水城区对农业规律的创新突破。在董地街道董地村,小型微耕机正实施马铃薯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过去陡坡地农机进不来,现用微耕机,坡度40度照样作业。”针对山地农业“无机可用”问题,水城区农机服务中心推广农机服务,既减轻农户负担,也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力。

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水城区现代农业的图景愈发清晰。育秧工厂,全自动播种线产出标准化秧苗;田间地头,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科技元素与传统农事的深度融合,正是水城区“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去年,水城播种粮食77.5万亩,储备粮油3.13万吨,粮食产量达16.86万吨,实现“山地不减粮”。

聂康 摄

最让人称羡的,要数龙场乡“24小时蔬菜快车”。清晨采摘的小白菜,傍晚便装入冷链专车,次日清晨已端上粤港澳大湾区市民餐桌。“我们的蔬菜能快速抵达沿海,靠的是科技支撑。数字农业云平台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生长数据。”全国人大代表、水城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开发中心主任杨恩兰介绍。

如今,行走在春天的水城乡村,现代农业的“七十二变”看得人眼花缭乱。这片曾被断言“不宜耕作”的土地上,现在靠着科技和产业两把刷子,在喀斯特石漠化地貌上走通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新路子。用老百姓的话来说:“石头山变成花果山,酸刺梨酿出甜日子,科技种田有奔头,乡村振兴有盼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编辑 鲁媛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