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之花在乡间绽放
2025-07-23 08:18:00
学生用墙绘装点人才工作室。陈欢 摄
牛哥驿站为人才提供了发展的土壤。陈欢 摄
师生共同探讨菠萝产业发展。受访者供图
从“牛哥驿站”青年人才研学平台到“菠萝公社”青年学生志愿实践基地,再到青年干部投身“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中,徐闻大地处处充满青春力量、留下青春足迹。
近年来,徐闻立足区位优势,实施人才“引育留用”政策组合拳,打造县镇村三级服务站点的人才实践平台25个,着力提供人才回乡联络站、专家下乡服务站、本土人才加油站等“站式服务”,先后集聚1800多名青年人才,充分发挥各展其才、各尽其智的人才支撑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注入青春动能。
●南方日报记者 陈欢
通讯员 黄李欣 黄开远
完善留才机制
破除人才发展困境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徐闻县扎实开展人才工作“引育聚用留”五大提质行动,加强制度保障,优化服务生态,出台《徐闻县产业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徐闻县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明确安家补助、医疗服务安置、子女入学等基础保障措施,引进硕士、博士青年人才41名。
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剧,“引得进来留不下来”已成为县域人才工作的困境。要想解此困,不仅要建好引才平台,还要以人才的需求和特点构建相应的发展环境和配置资源。
近期,徐闻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会议,强调要尊重人才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决策机制和资源配置体系。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县委书记担任“招聘官”现场招揽,以优质岗位、亲才政策聚天下英才;创建“1+N”结对联系人才模式,由县四套班子领导带头联系专家人才,开展暖企服务68次,收集并解决人才和企业的迫切问题。
徐闻实施“产业人才引进”工程,强化校地企联动合作,依托自身优势打造海洋、菠萝、良姜等产业的镇村人才实践服务点、科技小院、博士工作站,引进产业人才25名,吸引华南农业大学等院校34名青年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完成田间实验。同时用好乡村振兴服务站“牛哥驿站”人才高地,为专家人才提供服务站点,推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瞄准育才靶心
实现人才培育“精准滴灌”
培育人才,贵在“精”而非“量”。徐闻发挥县级人才驿站纽带功能,每年设立10万元人才培育专项资金库,围绕发展走向、岗位需求、人才特点,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整合行业领域资源,实施“徐闻英才”培养计划,设置经济建设、产业提质、项目扩容、治理增效等6个培养专项,坚持“百千万工程”所要、乡村振兴所需、产业发展所求的导向,把“精准滴灌”贯穿青年人才培育始终。
注重“内训+外培”双向发力,借助“牛哥驿站”村级培训实践基地,开设“乡村振兴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科技特派员现场传经授道,开展“理论讲解+田间示范”技术讲座22场,为新农人、返乡青年等2000多人次提供技术培训、科技合作、品牌建设等多元化服务。此外,组织38名优秀青年人才外出先进地区学习经验,开拓视野思路。
育才是根本,成才是目的。徐闻县充分发挥县镇村人才“传帮带”效能,组建专业服务队带领100多人开展9项田间地头技术服务活动,服务种植大户271户。精准培育16名退役军人植保无人机“科技飞手”,熟练操控植保无人机在试验田进行农药喷洒作业,覆盖农作物面积累达4.2万多亩。
打造“村播学院”培训站,吸纳40余名直播行业青年人才入站,带头培养一批扎根乡村、掌握直播电商技能的“兴农人”,拓宽产业销售网络,将流量变销量。
■延伸
人才“组团”帮扶 激活振兴效能
“我的家乡我来建设!”徐闻县曲界镇张畴村返乡人才、“菠萝公社”民宿创始人罗璋表示,多年来,他充分挖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资金资源优势,携同30名珠三角地区高校师生及文创人才组建“帮帮团”回乡帮扶,盘活闲置荒地蝶变成网红打卡点“菠萝公社”,不仅能找到创业“落脚点”,还可以带动地方文旅经济发展。
返乡人才是地方产业发展的“金钥匙”。徐闻县积极搭建用才平台,设立镇级人才回乡联络站15个,开展“归乡人”行动,以乡情为纽带,吸引在外企业家、高校毕业生等人才130多名返乡创业,打破地方单向为人才输出服务困局,激活人才支撑乡村振兴效能,实现乡土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徐闻县和安镇组织青年干部人才完成10个村(社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通过村级人才驿站引导23名返乡青年、技术人员扎根建设斑兰产业种植示范基地,以科学、精细化的种植管理模式提升产量与品质,探索开发斑兰糕点、茶饮等特色产品的深加工,斑兰产业年产值将近800万元。
角尾乡凝聚人才驿站资金资源、民宿产业链党组织力量,积极引导人才回乡创业,党建联建银行提供“青创贷”金融扶持,鼓励创业青年32人申请创业贷款200多万元,投资创办“瞐喆小镇”“沙海湾”等特色精品民宿,拓展餐饮、文创、产品加工等小型创业项目,让更多青年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绽放青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