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淮南 l 楚风汉韵 魅力淮南】八公山:山水与文脉交织的生态长卷
2025-08-20 12:03:00
八公山:山水与文脉交织的生态长卷
淮河之畔,八公山如黛色屏障横卧皖中,既以“山环水绕、林深泉幽”的自然禀赋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绿色明珠,更因楚风汉韵的千年浸润,成就了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致。从《淮南子》中“上善若水”的哲思,到当代生态保护的实践,这座山脉始终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命题。
八公山风景区
地质奇观里的文明密码
晨光中的八公山“石林”,是亿万年地质演化的杰作。这些天然奇观,如同一部立体的地质教科书。在裸露的岩层间,远古海洋生物化石清晰可辨,见证着这片土地从沧海到桑田的变迁。
“八公山的岩石不仅是自然奇观,更藏着楚文化的物质根基。”八公山区文旅局工作人员表示,山中发现的战国时期遗址,印证了这里与楚文化的深厚关联。而主峰白鹗山海拔241米,虽不巍峨,却因地处淮河中游关键节点,成为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典故,更让这座山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厚重一笔。
八公山夜游
山水相依的生态诗篇
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八公山的灵秀,离不开水的滋养。珍珠泉、玛瑙泉等名泉星罗棋布,其中珍珠泉涌珠喷玉的奇观,早在《水经注》中便有记载。“这些泉水pH值约7.5,富含锶元素,正是《淮南子》中‘水之美,有九德’的生动体现。”水文专家介绍,山泉水不仅养育了世代百姓,更孕育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溪流在山间织就水网,雨季时飞瀑如银练悬空,旱季时细流沿岩缝渗透,滋养着500余种植物。春日山桃绽放,粉白花瓣与新绿交织,恰似《楚辞》中“春兰兮秋菊”的意境;秋日黄栌红透,层林尽染,印证着“一叶知秋”的古老智慧。85%以上的森林覆盖率,让这里成为白冠长尾雉、红隼等野生动物的乐园,构成了完整的生态链。
山下的淮河支流与山体构成“山环水绕”的格局,八公山作为水源涵养地,其生态状况直接影响淮河水质。当地水利部门负责人表示:“我们在保护中传承了《淮南子》‘顺天之时,随地之性’的理念,让山水格局始终保持自然本真。”
八公山风景区
古今智慧的当代交响
“相传刘安与八公在山中炼丹,以泉水磨豆为浆,无意间成就了豆腐这道美食。”在凌云山庄,淮南豆腐宴烹饪技艺非遗传承人申师傅演示着“卤水点豆腐”的技艺,白嫩的豆腐凝结过程,恰似古今智慧的交融。这项源于汉代的技艺,如今通过“豆腐宴”等形式成为文旅名片,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
生态保护的实践中,更可见古今智慧的共鸣。针对曾出现的矿山开采破坏,当地关停矿山,覆土造林,修建排水沟,既借鉴了古代水利“疏导”理念,又融入现代生态工程技术。“现在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淮南子》‘圣人之治,顺其天性’的思想不谋而合。”参与生态修复的工作人员说。
如今,八公山将地质遗迹、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串联成线,打造“登山访古、观泉赏林”的生态文旅线路,实现了“保护—开发—传承”的良性循环。
暮色中的八公山,晚风拂过松林,清泉叮咚作响,仿佛在吟诵《淮南子》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思。这座山脉的故事,正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智慧共生共荣的见证—当山水承载起文脉,当保护延续着文明,八公山便永远是淮河之畔最动人的诗篇。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8月20日)
记者 查嘉琪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