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恼包村:乡风文明 浸润乡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3 10:34:00    

“第一次刷到恼包村的视频时,我以为就是个仿古建筑的小镇,结果来了才发现美景不只如此!”陕西游客郑友友笑着说。2018年至今,他每年都会来此打卡,从“江南水乡”游园,到民俗大集、建成摩天轮、举办音乐节……他见证了恼包村持续升级。

村西是青砖灰瓦的晋风院落,村东矗立着欧式楼宇;民俗大集飘着刀削面的香味,隔壁超现实风格的水世界嬉闹声不绝。多元风格的混搭毫无违和感,让游客们不禁感叹:“烟雨蒙蒙时,仿佛穿越到古诗里的江南!”

在游客挤满游乐场时,村民索女正带着孙子走进文化大院。村史馆里陈列着不少独轮车、破陶罐和老照片,她指着泛黄的照片告诉记者:“得让后辈们了解历史。”这座在建设初期就落成的文化大院,藏着村子的精神内核。村史馆、民俗馆、成果馆围在一处,用老物件讲述着恼包村的历史。

文化设施建设走在前,乡风文明建设更不能落在后。“村子火了,可咱不能‘飘’!”恼包村村党总支书记李恒彪的这句话印在了村民们的心底。事实上,恼包村已经把乡风文明的滋养渗透在村民生活的点滴细节当中。

为丰富村民文化活动而组成的威风锣鼓队已成为恼包村的“网红表演”,新农人用自己的方式宣传着新时代的好声音,一路唱进了首都的大舞台。村民自编自演的二人台、三句半,把抵制高额彩礼、提倡崇尚科学、反对铺张浪费等观念融入朗朗上口的台词,让这些乡规民约变成村民挂在嘴边、记在心头、做在当下的行为规范。11支由老党员、村民代表、返乡大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活跃在恼包村的各个角落,帮助游客寻找失物、解决村民实际困难、维护活动现场秩序……在他们的努力下,共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000余个、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连续10年实现零信访。

在恼包村文明团结超市,村民杨丽娜用50积分兑换了一个电水壶,这些积分是她主动清理门前垃圾、帮助引导游客获得的。“以前大家比谁家房子大,现在都比谁家积分多!”她笑着告诉记者。

近年来,恼包村立足大青山前坡和敕勒川草原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大力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不仅从贫困村一跃成为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0亿元的富裕村,更通过实施一系列移风易俗工作的创新做法,成为了乡风文明建设的标杆。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刘沙沙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魏颖

丨审核:韩舒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