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改善了,阿克苏的苹果更甜了
2025-08-21 05:20:00
丰庆园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园位于新疆阿克苏市红旗坡片区内。
雨后的果园,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青红相间的苹果挂满枝头。这片曾经“连草都长不出来”的400亩戈壁荒滩,如今在合作社理事长杜民超口中,已成为让他引以为傲的“绿色奇迹”。
“2007年第一次种苹果时,真是看不到一点希望。”杜民超回忆道,“我从河南来到红旗坡,眼前是一片荒芜,黄沙漫天,土地贫瘠得几乎看不到一丝生机。”
“红旗坡一年至少要刮五场‘黑风’。风来时人根本站不住,只能趴在地上。沙尘过后,一周都见不到太阳,天阴沉沉的。”说到这儿,他眼眶泛红。
恶劣的生态环境中,果树成活率极低,长势也差。踌躇满志的杜民超第一年就遭遇了失败。然而,“不服输”的他没有放弃。
如何阻挡风沙?持续推进近40年的柯柯牙绿化工程的成功经验给出了答案——植树造林,经济林和生态林合理布局,全面发展林果业!
红旗坡和柯柯牙相邻,柯柯牙绿化工程以种植新疆杨为主,建起防风林,不仅为红旗坡挡住了部分风沙,也改善了区域小气候,为经济林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合作社立即着手规划建设防风林,一条长约1900米、宽10米的绿色生态廊道拔地而起。“如果没有防风林,苹果园根本建不起来。”杜民超感触颇深。
变化悄然发生。随着苹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经济林反过来强化了防风固沙的生态功能。自2019年起,风沙从“准时来拜访”,到“不再按点来”,再到肉眼可见地减少。“现在一年偶尔才刮一次,再也不用怕‘黑风’把人吹跑了。”杜民超笑着说。
这让杜民超能够专心提升林果品质。作为红旗坡农场的“知识型果农”,杜民超将河南老家的果树管理经验与本地实际结合,一边种树,一边摸索管理技术。他通过控制果树营养分配、优化树势结构,将苹果糖度稳定在15%至16%之间,冰糖心比例显著提升,还成了当地的行业标杆。
生态改善了,阿克苏的苹果更甜了。依托独特的光热资源、天山雪水的滋养,以及合作社对种植技术的钻研和对品质的严格把控,这里的苹果糖度更高、果肉更脆、冰糖心更普遍。
如今,合作社实现了全年稳定供应高质量苹果,可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生态向好带来的甜头,农户最先尝到。“以前这里除了沙子啥都没有。现在环境好了,每亩苹果地能多挣一千元。”杜民超说,“合作社也从最初的6户,发展到如今的72户,越来越多的农民自愿加入。”
“没想到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苹果树就是我们的摇钱树。”合作社成员吐尼亚孜·艾拉感慨。
如今,苹果林像一道绿色屏障,固住了土壤,挡下了风沙;而风沙减少了,苹果长得更好。这一良性循环,得益于经济林与生态林的交错布局,这既是“柯柯牙精神”的生动实践,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真实写照。
(本报记者 孙金行 赵明昊 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