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南海科创,奏响高质量发展春日奋进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4:34:00    

4月16日,南海区科技局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南海科创成绩单:中试平台服务企业超千家、科技服务业营收增速7.4%领跑全市、科创融资超1.5亿元、新增孵化科技型企业16家。许多科技企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汇博机器人一季度订单总额突破1亿元,同比、环比增幅均超200%;原点智能产品通过3C行业头部客户技术验证,交付金额较2024年一季度增长60%;奥素液芯凭借前沿生物技术突破,成功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前沿生物技术”重点专项……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创新链到产业链,南海正以“热带雨林”式科创生态,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全速奔跑。

01 中试“聚变”: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关键一跃

若将实验室喻为创新的“摇篮”,那么中试平台便是成果落地的“加速器”。今年一季度,南海区通过“联盟+平台+金融”三管齐下,全力构建“热带雨林”式的中试产业生态体系。

2月5日,佛山市中试产业服务联盟在南海揭牌成立,仙湖实验室、季华实验室、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4家单位联合发力,持续推动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

佛山市中试产业服务联盟在南海揭牌成立。

2月28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分公司与仙湖实验室、季华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签约,标志着全国首单技术研发及中试综合保险落地,通过风险兜底破解中试阶段“试错成本高”难题,大幅降低研发机构产业化试错成本,加速实验室成果向生产线跨越。

此外,在一季度内,科研院所和科创企业在此领域均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例如,季华实验室的SiC外延生长装备中试平台、智能装备院的机器人中试体系等案例,以“技术验证+工艺优化+产业孵化”模式,累计服务企业超千家;广东欧谱曼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区人民医院携手,成功研发集成3D摄像和荧光导航功能的内窥镜系统,实现高端医疗装备国产替代;广东中科微纳院与迈能欣科技合作的MEMS气体传感芯片,衍生出车内空气质量控制系统、氢气传感器等产品,500㎡智能产线化身“芯片制造梦工厂”。

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南海区申报的“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市场化开放共享”实施方案成功入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4年政策试点“揭榜挂帅”名单,成为佛山市唯一入围项目,南海区中试平台前期探索路径和建设成效获“国字号”认可。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南海区累计获佛山市备案和认定的中试平台25家、概念验证中心4家,数量均居五区之首,基本形成覆盖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重点产业的中试服务网络。

02 当好科技服务“店小二”,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活力

一季度,南海区科技服务业以7.4%的营收增速领跑全市,并新增入库8家科技服务业企业。在电力工程、环保检测等细分领域,呈现出多点突破、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构建起“科技+”跨界融合的生态体系。

1月17日,南海区蓝海科创天使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正式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登记。该基金总规模达2亿元,遵循政策性导向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关注科创团队项目,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助力初创科技企业起好步、行稳路。此外,南海区还建立了“补、投、贷、保”一体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与人保佛山公司开发保险产品,有效分散创新创业风险。

南海设立蓝海科创天使股权投资基金。

同时,有序推进“千名专家服务百园万企”科技创新服务活动,通过整合专家资源,收集企业技术需求,开展DeepSeek实操应用、技术经纪人等培训,累计辅导培训企业近1900家、培训企业人员超2300人。组织企业技术、融资需求对接活动近30场次,助力本土企业与投资机构实现精准对接。一季度,该活动已帮助相关企业实现科创融资超过1.5亿元。

2月21日,南海区科技局举行的DeepSeek实战专场科技主题沙龙活动吸引200多名企业代表和市民参与。

作为科技与产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南海的技术经理人也在推动着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3月份揭晓的首届“佛山市金牌技术经理人”评选结果中,全市有10位经理人获此殊荣,其中南海区获评人数占比达60%,印证了南海区长期以来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视以及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的成效。

03 “硬核”突破,让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长期以来,南海区积极引导各科技创新平台与当地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科创平台与市场主体携手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扎实做好平台“引、育、服”三篇关键文章。

在“引”的环节,今年以来,南海区科创平台成功引进并孵化科技型企业16家。其中,季华实验室与佛山华盛美、隆信数控等10家企业达成入驻意向;仙湖实验室签订横向服务合同金额达1102.675万元;智能新型非充气轮胎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适配轻型越野车的耐扎抗爆高性能非充气轮胎,并由季华合越开展批量化、定制化开发;轻量科技已完成天使轮第二阶段融资交割,生产线已全面贯通并开始批量供货,预计2025年产值将超过1.5亿元;李骏院士工作站及其孵化企业溢普科技公司已与比亚迪达成超千万元合作订单意向。

在“育”的领域,广东微纳院在GaN低损伤选择性刻蚀等3种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并成功研制出650V、200mΩ规格的GaN HEMT功率器件,预计10月具备中试代工能力;佛山智能装备院在智能机器人动力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被机器人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O收录,2款人形双臂机器人产品实现产品化落地,首批产品已获得批量订单;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引进孵化的水木清宇科技有限公司,在高效复合活性粒子生成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高端健康家电技术空白,其产业化应用预计将带动智能家电领域三年新增产值超5000万元。

佛山智能装备院资料图。

在“服”的层面,南海区全力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3月底,南海区开通创新创业项目预申报通道,为优质科创团队提供最高350万元的启动资金支持。同时,天使基金、南芯一期、鲲鹏人才基金等共同构建起“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基金矩阵,为早期科技项目提供精准赋能。为助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南海区还成立了服务专班,建立高成长企业、独角兽及IPO辅导后备库,对优秀科技领军企业实施“一对一”精准施策,提供从政策对接到市场拓展的全方位支持。

04 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一季度,南海区产学研合作方面硕果累累。

南海区与佛山大学率先破题,以大健康产业为切入点,探索“政校院企”四方联动模式;

大沥医疗集团加挂“佛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牌匾,并与多方共建临床医学院、重点专科及科研平台,推动AI辅助诊断、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前沿技术落地应用;

3月25日,大沥医疗集团加挂“佛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牌匾。

华工附六院(南海医院)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建设社会实践(健康科普)基地;

佛山大学推动材料科学与医学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以“工程硬科技”赋能“医疗软实力”,形成“医教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南海模式;

聚焦光电产业“卡脖子”难题,举办“港澳科学家光电产业发展交流会”,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新质成果转化院与多家有色金属企业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形成“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协同创新模式;

中海油服、中海万泰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成立“新金属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研发中心和应用示范基地”,推动高端金属材料国产化替代……

从大健康产业的“跨界赋能”到光电产业的“智汇湾区”,从有色金属产业的“双向赋能”到“万千百十”计划的全面落地,南海区正以校地合作为支点,撬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不难看出,2025年开局,南海科创正加速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春天里”,为再造一个新佛山贡献南海力量。南海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南海将坚定走科技创新之路,推动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轶彤 通讯员马霭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