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鱼儿换了“新系统” 产量提高25倍——大英打造水面养殖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新样本”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0:48:00    

近日,大英县玉峰镇生态圈养鱼示范基地一期项目正式建成投产,工作人员正把30万尾鲈鱼苗投放至直径为6米的192个圈养桶中。6个月后,鱼儿们将“游向”市场。

  湖面碧波荡漾,两岸青山绵延。站在四五水库前,大英县玉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袁增荣说:“以前因为环保技术达不到,水库无法直接产生经济价值。现在引进新技术,一期项目将年产50万公斤鲈鱼,实现年产值约2000万元。”

  鱼儿吃喝拉撒都在水库,如何解决养殖废弃物对水体的污染?

  袁增荣告诉记者,关键秘诀就是他提到的新技术——水基循环水养殖系统。这个由推水、排污、净化等5个装置组成的系统,实现了大水面养鱼污水零排放,为大水面养殖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样本”。

  在现场,记者看见四五水库上漂浮着96套刚安装完成的养殖设备。看似平平无奇,但隐藏在水里的设备却暗藏玄机。

  “每套设备都配备了专门的集污漏斗,可以把养殖废弃物抽离水体。”水霖渔业(大英)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奇介绍,养殖废弃物抽离上岸,经过固液分离、生物降解、人工湿地净化等技术处理,将完全符合国家要求的排放标准,再“送回”水体,从而实现养殖零污染。

  张奇介绍,该系统配备的增氧推水、集中捕捞等装置,让过去的散养模式变为规模化智能化集约化模式,以前大水面养鱼面临的种种桎梏得到有效解决,该项技术也连续两年入列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农业技术清单”。

  科技投入,成本账和收入账怎么算?

  水霖渔业(大英)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冰玉分析道,该项目一期仅占地20亩,共192个养殖桶,可实现年产量50万公斤。而同样是20亩面积的池塘养鱼模式,年产仅为2万公斤,前者产量是后者的25倍。

  “从硬件成本看,一套系统建设成本为10万元,按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每年损耗为1万元。但一套系统每年将产鱼5000公斤,按鲈鱼市场价50元一公斤计算,产值为25万元。”杨冰玉笑着说,1万元成本换取25万元营收,从投资角度看,该项目是优质的“潜力股”。

  在生态圈养鱼示范项目推进过程中,大家对养殖废弃物污染水体顾虑颇深,为打消疑虑,玉峰镇邀请该技术创始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绪刚进行模型推演阐释。

  “我们还邀请了机械、水利、环保、养殖等方面专家,对何绪刚教授的方案进行论证,用实际数据解除了大家的顾虑,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袁增荣介绍,待该项目一期全面投产后,玉峰镇将全力推动项目二期建设,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全媒体记者 郑威 赵浩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