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界与共生:当语文遇见图书馆
2025-05-14 10:40:00
在数字文明席卷全球的今天,信息素养已从“基础能力”跃升为“核心竞争力”。当搜索引擎秒速呈现海量资讯,当人工智能开始解析文本深意,传统语文课堂的单一文本解读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者不得不直面一个根本性命题——语文教学如何超越教室围墙,在更广阔的智识海洋里培养真正具备思辨力、创造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未来公民?
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阅读大教室:语文与图书馆融合的教学探索》的研究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洞察应运而生。“阅读大教室”的创生,源于对学校教育现实的深切关怀。调查数据显示,学校图书馆藏书利用率平均不足30%,学生家庭藏书参差不齐,而学生深度阅读能力连续多年在低位徘徊。这种“资源沉睡”与“素养饥饿”并存的困境,恰恰印证了单一学科视角与图书馆空间利用的局限。为此,学校立足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全民阅读战略双重背景,构建“阅读大教室”育人新生态,以图书馆空间重构为支点,试图打破学科壁垒与空间边界,让语文课程与图书馆资源在深度融合中重构教育生态。
“破界”是方法论——突破教室的物理局限,消弭学科的知识藩篱,解构传统的“教—学”权力关系;“共生”是价值论——让经典文本与前沿文献对话,使语言训练与问题探究交融,推动工具理性与人文精神在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动态平衡。这种双向奔赴的教育变革,既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也让沉睡的馆藏资源焕发出育人价值,为破解“馆藏资源闲置”与“阅读教学浅表化”的双重困境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阅读大教室”是指将图书馆与语文阅读教学融合,突破传统图书馆物理边界与功能定位的新型教育空间,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通过整合多元文本、数字技术、社会资源与学习社群,构建虚实融合的立体化阅读生态。它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的静态存储,而是通过空间重构、技术嵌入与课程创新,形成支持深度阅读、跨界探究与知识创造的开放性学习场域。
基于“阅读大教室”,我们构建了图书馆+“大阅读·跨学科·全时空·翻转式”四位一体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这里“图书馆+”是指语文阅读教学以图书馆为平台,将语文课内的“小阅读”与广阔智力背景的图书馆“大阅读”打通;通过丰富的图书将跨学科主题学习打通;将校内图书馆与教联体全时空式图书馆泛在学习打通;将图书馆在场的阅读与翻转式云阅读打通。学校构建了“馆课融合、时空贯通、家校协同”三位一体的开放式阅读生态体系,形成“理论筑基—空间突围—学科破壁—场景延伸—模式创新—师资赋能”的全链式逻辑闭环。
通过“空间重构、资源融通、场景活化”三维驱动,学校系统呈现了阅读教育改革的创新图景与实践路径。
一是确立图书馆作为“第三教育空间”的课程论地位。图书馆第三空间的教育价值不在于场所本身,而在于其打破制度化教育的刚性框架,构建更具弹性的学习生态系统。
二是针对语文课内阅读的局限,创新建构“X+1+Y”三级阅读生态系统。学校通过图书馆经典阅读(X)打开认知边界,以教材阅读(1)夯实学科根基,用拓展性自主阅读(Y)搭建个性化思维跃迁支点。该体系将图书馆藏书转化为动态课程资源,实现阅读从“单篇教学”到“全域浸润”的结构性突破。
三是突破学科壁垒,探索“大阅读”与跨学科学习的融合机制。构建“以问题为锚点、以素养为内核、以图书馆为枢纽”的跨学科阅读样态,建立起以学校文化为引领,通过主题生成、资源协同、三级实施、反馈评价构建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管理机制,并在小学低段开发“与植物共生长”等创新案例。通过图书媒介实现知识联结,培育儿童跨领域迁移的思维品质。
四是将阅读场景从物理图书馆延展至教联体全域,打造“我的图书馆”智慧阅读平台,构建集家庭、学校、社会藏书共享和校园数字阅读与成长激励于一体的家校协同的全时空阅读生态。
五是回应数字化阅读挑战。应用翻转式四阶模型以图书馆资源为支撑,通过数字化工具与真实情境的融合,实现知识从输入到输出的全链条发展。
六是聚焦教师角色转型,定义“阅读大教室”语境下指导教师的不同身份:阅读课程规划师、阅读环境设计师、阅读资源导航者、学习策略教练、阅读过程陪伴者等。学校构建“理论研修—课例工作坊—校本行动研究”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并通过典型课例呈现阅读方法指导、名著选择等指导课例。
“阅读大教室”的探索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试图在语文教育与图书馆功能的基因重组中,既保有母语教育的文化根脉,又具备数字时代的生态适应性;既尊重个体认知规律,又彰显群体智慧能量。期待这场“破界”之旅能让语文课弥漫书卷的温度,让图书馆跃动思维的火花,更让每一个孩子在与人类伟大文明对话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系。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本文系浙江省金华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走向实践育人:学校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JB2024112)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14日第10版
作者:董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