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感知日照 | 除去“假草” “真草”才能长青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6:38:00    

李树国

“今天你种草了吗?”当下,受一些社交平台的影响,年轻人见面都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种草”,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个网络用语。其逻辑的核心是通过人际信任完成商品信息的精准传递。比如抖音有专门的“种草”热搜榜,小红书的“种草”笔记形成了独特的内容生态。某平台数据显示,超70%的Z时代认为朋友“种草”比一些广告更具有参考价值。

可从当前“种草”的原因及现象来说 ,存在一些不良倾向。比如“种草”信息真实性,有些商家为了产品的销量为推广产品、提高销量,通过与电商平台博主合作的方式进行虚假交易,发布虚假“种草”笔记。因为过度宣传导致的冲动消费,深陷冲动消费的陷阱,导致债务困境 。

再就是虚假“种草”容易导致价值感异化的风险。比如有很多年轻人因过度依赖“种草”,可能导致判断力下降,将消费等同于幸福感,到头来才发现自己买了一堆毫无用处的东西。

虚假“种草”形成的“信息茧房”使消费者难以获取真实商品信息,不仅干扰消费选择,也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短期内可以提升商品曝光度,但从长期来看,此类行为将导致平台内容生态劣化,用户信任流失。但“种草”现象伴随网红经济而生,对移动互联网电商和短视频兴趣电商的营销方面带来了积极的推动效应。

因此除去“假草” “真草”才能长青,如何规范“种草”行为,促进市场良性竞争,是一个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

首先是法律约束。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针对当前虚构“种草笔记”等情形,我国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触犯《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等法律法规。

业内专家表示,明知或应知内容不是发布者的真实经历,却以营利为目的虚构“种草笔记”的行为涉嫌虚假宣传。根据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等规定,利用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的,相关人员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次是平台和行业责任。作为平台方,无论是种草社区平台,还是短视频平台,既是平台内容展示方,也是信息审核方,对平台内容规范性负有主要责任。除了做好监管,平台还可以推广“冷静期”消费机制,在支付环节中,设置强制缓冲等措施。形成“除草”的长久机制,才能起到良好效果。为此,《经济日报》观点称:虚假“种草笔记”透支信任根基。净化种草平台,整治虚假网红“种草笔记”,永远只有进行时。

其实是消费者的态度。作为消费者要有“反种草的免疫力”,除了浏览一些“种草”平台外,还要浏览一些“反种草”社群,才能杜绝上当受骗。比如豆瓣的“劝退种草”社群,通过用户互助揭穿虚假“种草”笔记,日均避免非理性消费2000人次。

治理虚假“种草”绝非扼杀分享文化,而是为了重建“信任—责任-体验”的良性循环。本质是分享个人审美与生活哲学,简单来说,就是要好产品、好风景遇见对的人。唯如此“种草”文化才能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