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记(4)|扬州评话:一代新人接过大师“惊堂木”
2025-08-22 09:23:00
在扬州“少堂书场”里,一张桌子、一条凳子,惊堂木一拍,一个绘声绘色的世界就在扬州评话演员的声音中诞生了。如今,年逾古稀的“书坛怪杰”杨明坤与“90后”传人倪真扬,在方寸舞台上,用最质朴的方式述说着这项中国传统说书艺术最动人的当代叙事。
杨明坤
倪真扬
“书坛怪杰”的坚守:
千锤百炼终成瑰宝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评话代表性传承人,杨明坤用六十多年的艺术生命,诠释着这门古老艺术的精髓。在他看来,评话不受时空限制,不受场地约束,可以跳进跳出,既是剧中人,也是表演人,也是评说者,甚至他本人也是听众。
“扬州评话作为口头文学,其核心在于语言表达的直接性和易懂性,要有腔有调、节奏分明,运用表述、烘托、形容、评论、场景描绘等手法,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必须让听众入耳就懂,不能在头脑里有回旋。”杨明坤道出了这门艺术的本质。它从市井生活中来,经过千锤百炼,成为语言结晶,绝不能脱离百姓。对于文学性较强的词汇,需要掰开揉碎,用最通俗的话解释清楚。
杨明坤被誉为“书坛怪杰,广陵活宝”,不仅因其技艺超群,更在于他对艺术与时俱进的理解。他认为,评话演员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基础、厚实的生活阅历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在塑造角色时,看重“角色的生活性和与现代生活的关联性”,力求作品“风趣好玩,老百姓喜闻乐见”。
一部《皮五辣子》,杨明坤说了四十多年,这部以市井生活为背景,以底层百姓为主角的评话书目,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可爱可恨的“辣子”形象。此外,他参与创作并表演的新编评话《广陵禁烟记》,题材转向揭露旧社会黑暗、颂扬革命力量,语言腔调也变得更为严肃厚重,展现了评话艺术表现重大历史主题的潜力。1986年获全国曲艺大赛表演一等奖,江苏省人民政府发来嘉奖令;1990年获“全国评书评话十大名家”称号。
“过去人听说书,眼睛闭着,手拿茶壶,现在听众不光要听还要看表演,注重人物刻画。”他敏锐地观察到听众审美习惯的变化。因此,他不断发展形体表演,讲究刚柔并济,融入了近似舞蹈和戏剧的动作,通过手腕、臂膀、肩头的灵动表现,为听众创造“如同观看影视表演般”的声画享受。
面对传统艺术普遍遇到的传承难题,杨明坤认为,改革表演形式并非首要,关键始终是“提高艺术输出的质量”。他摒弃了过去过于依赖锣鼓节奏、令听众感觉费神的表演方式,转而更注重语言节奏、口吻变化以及通过精神、神情打动人。“用你的心声贯穿感情,你说书就能打动听众。”他说。这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让他的线上直播能吸引十几万人同时收看,平日每天也有稳定的一两万听众,证明了传统艺术在当下的巨大市场。
“传统艺术绝对是美的,民族的艺术就是世界的艺术。”他坚定地告诉年轻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他坚持用纯正的扬州话演出,用艺术本身跨越语言的障碍,他曾与美国评话演员合作,“她用中文说,我用扬州话说,现场嗨翻了。”这是对文化自信最生动的诠释。
“皮五”传人的成长:
七年磨一剑的创新
1993年出生的倪真扬,如今已是扬州市曲艺研究所的中坚力量。2007年,他考入扬州艺校,开启评话之路。2011年进入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凭借潜质和努力,成为杨明坤的入室弟子。他的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在甘泉路,说的正是师傅的代表作《皮五辣子》,艺术的薪火在一点点传递。
在扬州人的印象中,“皮五辣子”被杨明坤“说活了”。倪真扬深知肩头担子的分量。师傅倾囊相授,他更需要用心揣摩,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角色共情。光是学说《皮五辣子》,他就花了整整七年时间。
这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每一句台词、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要反复打磨。杨明坤教学严格,一个新段子通常要在书场上“遛书”十场左右,才能达到参加比赛的标准。这种“场上见”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倪真扬在真实听众的反馈中不断调整和精进。
在倪真扬看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地域性壁垒,扬州话的方言特性导致南北听众理解困难。他在演出时会尝试夹杂一些普通话解释,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听众需求,同时保持传统书目的原汁原味。
师傅“贴合时代”的言传身教,也深刻影响着倪真扬的艺术观。他意识到,书中的某些细节,如“滚铁环”,对于年轻听众已是陌生事物。因此,在保证故事核心和人物性格不变的前提下,他会融入自己的思考,调整表述方式,“用他们熟悉的事物替换一些老一辈人才了解的元素,比如将滚铁环改为拍卡片等”。
“可以适当使用观众熟悉的网络语言增强亲切感,注重与观众的互动,让演出变为双向的交流。”倪真扬活跃在扬州的各个演出场所:东关街的“皮包水”茶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曲艺研究所的少堂书场,以及“扬州的夏日”“二分明月忆扬州”等文旅活动中。在演出时,他会根据不同游客群体的构成,即时调整表演风格和节奏,积极推动评话艺术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千万不能说死书,一定要活。”倪真扬牢记师傅的教导。2019年,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倪真扬挑战了《广陵禁烟记》中《夜审刁妇》这一段目,并凭借此作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苏州赛区的新人奖提名,而后还获得江苏文艺大奖·曲艺奖新人奖等。这标志着他正逐步拓宽自己的艺术道路,证明了自己驾驭不同题材的能力。
薪火相传的未来:
在守护本源中打开新局
杨明坤与倪真扬的师徒关系,是扬州评话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曲艺传承模式的一个缩影。它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艺术精神、职业操守和文化使命的传递。
对于传承,杨明坤有着严格的标准和殷切的期望。“天资要好、口齿清晰、表情丰富,最重要的是热爱。”他表示,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难以在这条清苦的道路上坚持到炉火纯青的那一天。杨明坤传递的不仅是如何说好一个故事,更是如何理解生活、观察社会,并将这一切转化为艺术表演的方法。他教导倪真扬等徒弟的,是“对扬州评话的领悟力和对表演艺术的热情”,是“理解语言背后的道理,会举一反三”的悟性,以及最重要的“钻研精神”。这种传承,远超简单的模仿,而是引导徒弟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生命。
倪真扬则代表了新一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群像。他们尊重传统,但生长于互联网时代,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与当代观众对话的天然优势。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数字化的语境中,为古老的艺术找到新的生存空间。无论是灵活调整台词,还是积极拥抱文旅融合、线上直播,都是在为评话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探索一条“活态传承”之路。
“忠实地继承和保护非遗的传统精髓,是一切发展的根基;其次,是坚守艺术的‘正道’;然后才是基于深刻理解之上的创新。”这是这对师徒的共同信念,扬州评话成为他们耐得住寂寞、投入一生的“工程”。
“很多书客把我代入了‘皮五辣子’,认为皮五辣子的形象就是我这样,皮五辣子的声音就是我说话的声音。”杨明坤说。一桌一凳,构筑了扬州评话最纯粹的舞台;一把扇子,一柄惊堂木,演绎着世态炎凉、人间百态。这把传承的薪火正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别样光彩,倪真扬等青年一代接过了这份沉甸甸的宝藏,不断学习和尝试,慢慢地沉淀积累,为其打开更广阔的天空,让穿越数百年的评话艺术与当代观众产生深刻共鸣。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