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煤焦炭:需求回升 估值有望修复 双焦
2025-04-15 21:33:00
本报记者 于海霞 孙吉正 北京报道
4月11日,在由中国经营报社与天立国际主办,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的“AI赋能教育:探索转型升级与应用实践的新路径”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俊分享了AI赋能教育发展方面的见解。
叶俊结合团队做的全国未成年人用网调查指出,未成年人使用AI设备上网的比例城市地区相对比较高,占到了20.5%,大部分未成年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其实并不是学校的教育,而是自己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自行掌握的。有42%的未成年人对人工智能非常感兴趣,还有19%的未成年人表示使用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产品。在拥有智能设备的未成年人中,10岁以前开始用的比例占28.2%。
除了数据以外,叶俊指出,如今的智能上网设备终端有很多,不仅有手机、iPad,还有智能手表、智能机器人、AI学习机等。他强调,AI教育不等于学校AI教育。未成年人或者中小学生在接触AI教育过程当中,好多都不是学校赋予的,而是自己上网探索的。
在谈及如何在教育中应用AI技术方面,叶俊认为,对于学生来说,有些学生会用豆包、ChatGPT、Deepseek等做一些题目的识别,生成答案和解析。
“对学校来说,AI的应用场景会更多,从教学环节到学生自习、课外练习、考试,都会涉及到AI。比如我们在给本科生上课时有一个雨课堂,课后会有一个数据分析,包括课上互动次数、互动效果等,这不仅有利于分析学生学习效果,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还可以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叶俊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面临着伦理方面的挑战。
叶俊指出,一个理想的状态是让AI深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里,实现全产业的智能化。比如,课上课下的智能化能否融合?线上线下的智能化能否融合?学校家庭的智能化能否融合?如果能够实现全产业的智能化,AI教育能否实现闭环?
在伦理方面,叶俊提出了六大问题:
第一,平台获取大数据的过程中可能侵犯个人隐私。
第二,在AI应用过程中,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思考能力。
叶俊说:“虽然AI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未成年人的创造力、想象力,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束缚了他们的创造力。好多孩子遇到问题,第一时间不是想着如何思考,而是想着先搜一下。但思考得到的答案有一个推理的过程,能够提高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搜到的答案是一个很机械化的过程,会削弱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三,随着AI、智能终端的应用,纸质学习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失去了地位。叶俊强调,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管是上课还是完成作业,都是通过电脑、手机、平板。实际上,纸质阅读给人带来的思考空间远远大于电子阅读,随着互联网智能终端应用的普及,未来这个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第四,AI教育要避免走向技术形式主义。叶俊表示:“我们用了大量的AI设备,把教学环节装备得很完美,但技术的使用目的是为了辅助、提高,不能让学校走向技术的形式主义。”
第五,在AI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的角色是什么?他指出,现在的学习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很多知识并不是学校给的,而是学生自己获得的。在这样的知识获得结构里,学校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会不会受到挑战?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六,是技术伦理问题。他认为,现在各大公司都在推大模型,但有好多大模型捕捉的数据是不适宜给未成年人看的,针对某些特殊的问题,需要识别未成年人身份并对内容进行一定的控制,不让未成年人接触色情、暴力、极端思想。这需要主管部门和平台共同努力。
(编辑:于海霞 审核:孙吉正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