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顺德:“双螺旋思维课堂”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2025-05-23 14:10:00
在广东佛山顺德梁开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梁开中学”),数学教师吴冰正带着学生们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学生们蹲在地上记录数据,争论着如何用相似三角形定理,计算旗杆的高度。
如何指导学生把课本里的数学公式用于现实?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时,多去深度思考,而非机械记忆?近12年来,佛山顺德区着力用“双螺旋思维课堂”,带动当地多所学校开展数学课堂改革。
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顺德区“双螺旋思维课堂”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寻找破局之道。项目组负责人郑锦松、黄启勇及其成员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系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参加思维教学培训。项目组实践探索发现,将知识学习与思维训练深度融合,有助于数学课的提质增效。他们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双螺旋思维课堂”模式。
据介绍,“双螺旋思维课堂”采用“预习—讨论实践—总结”三步走模式。学生先通过预习单提出疑问,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测量与辩论,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提炼思维方法。
这一模式帮很多学生提升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梁开中学的学生们采用相似三角形定理,测算出旗杆高度。他们此时惊喜地发现,数学定理“这把钥匙”能帮他们解开很多现实谜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思维成长难以量化的问题很快浮现。在教研会上,有教师提出一个“怪问题”:同样做对题目的学生,有的只会套公式,有的却能灵活变通。怎么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对”?项目组对这一问题给出了解答——给题目和答案分等级。
项目组把题目按思维难度分成三个星级:一星题练基础,二星题考变通,三星题挑战创新思维。“批改数学作业时,老师不能只看对错,还要评判学生解题时的思维深度。”黄启勇举例说,就像医生“把脉开方”一样,这份“思维体检表”帮助教师“对症下药”。
如何在课堂上更深入地锻炼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学以致用?项目组在课堂上推进“双螺旋”模式。一堂课被分成两条“成长轨道”:一条是教师引导学生学知识,从基础公式延伸到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条是教师带领学生练思维,从单一解题发展到多角度分析。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里,学生先自学探疑、分组研讨、思维测评,最后教师再带着学生进行总结升华。
改革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前,梁开中学学生胡嘉儿遇到偏难的数学题目,就容易感到手足无措。而现在胡嘉儿会先画思维导图,寻找突破口,随后像搭积木一样,逐步想办法解决难题。梁开中学数学学科实施“双螺旋思维课堂”变革后,学校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明显。
这场改革如何让师生共同成长?教书10多年的吴冰坦言,最初接触“双螺旋思维课堂”时,她感觉难度很大,备课时不仅要绘制知识图谱和思维训练路线,还要设计有梯度有留白的问题。但随着《三维课堂》系列教材的完善,她和团队逐渐摸索出规律。
12年间,项目组累计开发18节省级精品课、公开课。在南方教研大讲堂上,郑锦松主持的“开展学教评一体化探索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学研讨活动,吸引了近70万人次观看。
项目组砥砺前行,积极扩大成果的辐射面。自2023年起,项目组深入广东河源、云浮等7市,开展教研帮扶活动等。他们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定制“星级题目”,参与听课评课、数学沙龙,并开展主题讲座。
为让“双螺旋思维课堂”模式影响数学之外的学科,项目组正在进一步探索。如今在梁开中学,物理教师借鉴这一模式,设计电路优化任务;历史科组开发证据链分析模块。(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刘盾 通讯员 甄卓)
作者:刘盾 甄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