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云梦秦简之思(文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10:22:00    

徐 鲁

位于长江北岸、江汉平原上的云梦县,因云梦古泽而得名。在云梦城关发掘出来的楚王城遗址,证明了这里是古代楚文化发祥地之一。这座浸润着楚韵秦风的千年古县,又因在县城西郊睡虎地出土了数千枚“云梦秦简”而闻名遐迩,不断吸引各地的博物、考古和旅游爱好者前来“打卡”,近距离感知历史,与远古对话。

云梦秦简,以睡虎地秦简最为出名。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用绳索分上、中、下三道编结串联,并编组成“册”,有约4万字。考古人员经过考证和分类整理发现,这些简牍涉及从战国末期到秦始皇在位时的历史长达100余年,内容包括秦朝律法制度、行政文书、编年纪事、为吏之道,以及医学、占卜、家书等。所有简文皆用秦隶书写,笔画清晰有力,字迹秀丽端正。

青铜饕餮、楚汉浪漫、魏晋风度、盛唐气象、宋元意境、明清风气……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里,呈现出姿态各异的文化气象与内在神韵。云梦秦简上,同样也闪耀着中华文明和华夏之美永难泯灭的光芒。

比如,就简牍上所记载的来看,秦律已经形成完备体系,足以代表当时世界上极先进的律法制度,也佐证了中华民族曾以优越的法典文化长期滋润过东方世界。简牍上的光芒,足可照亮我们的文化自信。其中“置吏律”里明确规定:官员调任时,不准携带原官府佐吏;“传食律”中,还规定官吏出差应食宿从简,颇类似于今天的一些规定。

又如,“田律”中明确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夏月,毋敢夜草为灰”。这与我们今天的禁止乱砍滥伐山林等生态保护理念,可谓一脉相承、源远流长。还有一片“算术”竹简上的一道算术题,显示圆周率为3.2,说明在秦代,智慧的中国人已认识到了比3更为精确的圆周率。

云梦秦简中不仅有关于国家律法和大一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大书写,也有时代背景中个体叙事的“雨丝风片”。其中很具代表性的是4号墓出土的两片木牍,被认定为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木牍家书,也是呈现当时社会状况和普通人家国情怀的珍贵文本。

“黑夫”和“惊”是身在秦楚交战前线的秦国士兵,也是兄弟俩。公元前223年,两人给家中长兄“衷”写信,以报平安。家书里简述了两人的出征情况,需要衣物,并嘱托妻儿照顾母亲。除了问候母亲,还问候了哥哥、新婚妻子甚至邻居等。文虽简约,但家书背后的故事线索,普通人的家国情怀、生存勇气,以及人情怡怡的邻里之道,皆温暖可感。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古以来,哪一段家庭悲欢和个人经历,不是与国家命运、民族存亡、时代风雨休戚相关?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今天的人们,不也能从2000多年前一封普通家书的细枝末节里,听到一个激荡的时代真实的风雨声,辨认出那温暖、质朴的人间亲情?

当然,面对这些珍贵的秦简,不少人也会和我一样,心存几分疑问和好奇:本是秦简,何以会深埋在属于楚国的云梦境内?这些生成在2000多年前的竹简木牍,又为何能保存到今天而没有腐化成泥?

稍微了解了一点云梦的地理和历史后,你就会豁然开朗。原来,早在春秋时期,云梦就是楚秦两国南北交融、相互往来的交通要地。战国时期,云梦成为楚王的游猎区和楚国“别都”。公元前278年秦拔郢占领安陆(今云梦),云梦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在南方的重要根据地,先后两次南巡来此。云梦不仅吸引着南北两地大量商贾,还有不少沿着汉江南下、来自北方的游牧人群。南船北马,熙熙攘攘,铿锵盈耳的金玉之声,熠熠夺目的青铜与丝绸之光,无不见证了楚秦两国祖先勤劳、务实、智慧而又不失浪漫与进取的天性,自然也为后世留下了丰饶的楚秦文化遗存。知晓了这些历史背景,为何秦简埋在楚国境内墓葬里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考古界对地下文物的保藏条件,有个通俗的说法:“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只半年”。正是得益于古云梦泽一带地下水位较高、膏泥常年保持湿软的自然条件,再加上荆楚之地自古就有用青膏泥密封棺椁的习俗,所以不论是深埋在地下的竹简木牍,还是楚国墓葬里常见的木制漆器等陪葬器物,不管是浸泡在水里还是密封在膏泥中,皆与氧气隔绝,虽历经2000多年仍保存完好。

拂去一层层历史烟尘,用心守护和擦亮一件件文化瑰宝,今天的我们,脚踏坚实的大地,仰望浩瀚的星空,继续踏上新的文明征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