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重走西北角】咸阳“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守护老旧社区焕新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21:02:00    

清晨八点,秦都区金华路1号院内,刘阿姨仔细检查着社区健身器材的安全状况。作为704社区“夕阳红”志愿者巡逻队的一员,她的日常巡查路线覆盖了28栋居民楼——这个由原军工企业704厂改制而来的老旧社区,如今在410名志愿者的守护下,焕发出温暖新生机。

破茧重生:奉献精神催生“银发志愿”新力量

704社区是原陕西华电材料总公司实施政策性破产后改制的一个单位型社区。作为典型的企业破产安置社区,该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高达28%,残疾人口比例也远超普通社区。面对治理难题,社区党委书记赵亚莉深谙破题之道:“单靠行政力量远远不够,必须激发居民内生动力。”2009年,“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在赵亚莉的号召下应运而生,他们用十六年的光阴织就了一张覆盖全社区的“银发服务网”。目前社区共有注册志愿者410人,其中年龄最大的78岁。

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三线建设的需要,企业从山东迁址到商洛市洛南县。九十年代企业再次根据国家建设需要,从秦岭大山深处迁址到咸阳。704社区历经岁月沧桑,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但那份深植于内心的奉献精神,在新时代中继续闪耀着光芒。“从山东到商洛深山,再到咸阳,我们这代人骨子里就有互助基因。”78岁的志愿队队长胡蕴敏感慨。

目前,居委会根据社区工作特点及居民需求,成立了党员先锋队、“能人”小分队,坚持常态化的开展志愿服务。开展治安巡逻、“垃圾不落地”、关爱孤寡独居老人、临终关怀服务等志愿服务工作。

网格深耕:“银发末梢”激活治理新效能

面对社区老龄化、需求多元化的挑战,704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将志愿服务深度融入网格化治理体系,构建起一张精细且温暖的服务网络。

服务队将28栋居民楼划分为28个网格,形成“社区党委—网格长—楼栋志愿者”三级响应机制,完美契合国家《“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对精细化治理的要求。

“每栋楼都配备了专门的志愿者,志愿者会为每栋楼建立微信群,并在微信群发布通知。他们就像社区的‘神经末梢’,时刻关注着居民的动态与需求。”社区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队长胡蕴敏说。

每周三,平安巡逻队的老人们都会穿梭在小区里,他们中不少是原704厂的退休职工,对社区每一处角落都了如指掌。“以前在厂里管安全生产,现在在社区管治安,都是为大家守好‘家’。”68岁的巡逻队员老李说,这支队伍年均排查安全隐患300余处,让社区连续多年保持“零刑事案件”记录。

环境保障队则坚守着每月16日的“垃圾不落地”约定。志愿者们带着工具清理楼道小广告、捡拾绿化带垃圾,配合社区“三供一业”改造,让这个曾因企业破产而环境脏乱的老旧社区,如今获评“省级文明社区”。正如社区书记赵亚莉所说:“网格就像当年工厂的‘生产班组’,每个志愿者都是‘质检员’,把好民生服务的每道关。”

志愿者在社区打扫卫生(图为受访者提供)

生命关怀:志愿服务彰显深度与温度

704社区的志愿服务,不仅解决生活难题,更触及生命关怀与精神需求,展现出非凡的深度与温度。

面对社区孤寡、空巢、独居及临终老人的特殊需求,临终关怀志愿小组应运而生。当13号楼周学盛老人病危离世,其子女手足无措之际,3名志愿者火速赶到:专人联络协调、管理账目、担任司仪,甚至为从山东老家赶来的亲属妥帖安排食宿。“赵书记,要不是你们,我们真不知怎么办!分工明确,井井有条,在我们最悲痛时全靠你们……”子女的哽咽道尽了这项服务的重量与温度,让生命的谢幕保有尊严。为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社区联合公益组织开展“智慧课堂”。老人们学习使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发微信、抢红包乐在其中。“拉近了我们与时代的距离,也让我们与子女沟通无距离!”一位80多岁学员开心地说道。志愿服务的温暖像涟漪般扩散。在日间照料中心,“感谢信、赞扬声持续不断传出”。更重要的是,在党员志愿者的模范带动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深入人心,居民觉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加入志愿者队伍,有的志愿者主动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志愿星火,已成燎原之势。

“志愿精神是社区治理的宝贵财富。”赵亚莉望向院内枝繁叶茂的梧桐树,“我们将继续织密服务网络,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家属院的上空。”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研究生张琛、袁静,2025级研究生杨妍雪;指导教师张华、张博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