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广西三月三”连续四年走进港澳 首次将广西非遗带入港澳校园
2025-04-18 19:33:00
李春良(黑衣者)的坚持和守护托起了星星天使们的美好明天。受访者供图
李春良的女儿很小就查出患有孤独症,为了能让女儿还有那些跟自己女儿相似的孩子得到更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2009年,李春良用自己的复员费建起了兴城市唯一一家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学校(民办非营利性公益学校)。李春良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倾注了他所有的心血和满腔的赤诚,他帮助180多个孤独症儿童接受免费的康复训练,其中有12名儿童进入普通小学读书。
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的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用爱为星星孩子们撑起天空的李春良成为了2025年第一次“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候选人:李春良,1972年10月生,中共党员。辽宁葫芦岛兴城市星星之梦家庭服务中心主任。
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有着明亮的眼睛,却很少和人对视;有正常的听力,却对呼唤声充耳不闻;能正常发声,却不与他人交流。他们是孤独症患儿,也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每个孤独症患儿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走出自己的世界,和社会产生联系,生活能够自理,通过康复训练,这样的目标并非不能达成,只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在辽宁葫芦岛兴城市,有一个特殊的“大家庭”,由一位“李爸爸”和90多个“星星的孩子”组成。
“李爸爸”叫李春良,女儿两岁时被检查出患有孤独症。为了照顾女儿,李春良当起了全职爸爸。当得知兴城市还有很多孩子和女儿一样时,他又成立了公益性质的“星星之梦家庭服务中心”,他用16年的坚守,为星星世界的孩子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目前,有96名2到10岁的儿童在李春良创办的葫芦岛兴城市“星星之梦家庭服务中心”接受康复学习,90%以上都是孤独症患儿,而其中大部分为中重度患儿。
为孤独症女儿成为全职奶爸
李春良曾是一名军官,年轻时在部队表现优异,荣获过两次个人三等功,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2003年,女儿的降生更是让他对未来有了无限的憧憬。然而,命运的重击在女儿两岁时降临,女儿被确诊为孤独症,这让所有的幸福瞬间破碎。
当时,李春良的妻子工作繁忙,双方老人又年事已高。为了照顾和帮助女儿康复,深思熟虑后,李春良带着对部队的眷恋和不舍复员回到家乡,告别了十多年的军旅生涯成为全职奶爸。
当时,兴城市还没有面向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专业机构,李春良每天骑着摩托车,带着女儿往返于兴城与葫芦岛之间,风雨无阻陪孩子上课、做训练,历经无数艰辛,1年教会女儿上厕所,5年听到那声“爸爸”,8年让女儿生活自理。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嘲笑、艰辛与无奈如影随形,但他从未放弃。
自筹资金创办孤独症康复学校
对孤独症患儿的家长来说,孩子细微的进步都能带来莫大的满足。相似的经历,让李春良结识了很多同病相怜的人。为了更好地救治孩子,他们萌生了自己开办康复训练机构的想法。2009年9月,李春良自筹资金创办了兴城唯一一所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学校,这是一所民办非营利性学校。他希望每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都能有康复训练的机会,面对家庭贫困的孩子,他降低学费,特困家庭则免收学费,这使得学校负担更重。
学校仅靠学费维持房租、老师工资等费用,经济十分紧张。冬季没钱买煤,他就去捡货车散落的煤给孩子们取暖,双手冻得生疮也舍不得买副好手套。为节省开支,他身兼数职,老师、厨师、保洁、锅炉工、维修,样样亲力亲为。每天5点,他就为孩子们生好锅炉,一直忙碌到晚上5点半。即便如此,学校经济问题依旧严峻,他甚至将17万多元复员费都投入学校,还四处借钱……那时面对着质疑和嘲笑,他咬牙坚持着。
他成为180个孩子的“李爸爸”
在学校里,李春良对孩子们视如己出。学生洋洋经常大小便失禁,他不仅没有责备,还耐心清理、擦洗,为孩子换上干净裤子,孩子暖心的回应让他既感动又欣慰;晓宇6岁来到学校,此前在北京康复半年花光十多万元仍未开口说话,脾气还倔强。李春良用孩子喜欢的东西强化训练,3个月稳定情绪后,教他发音。为了让他学会翘舌音,一个简单动作练了几千遍、几万遍。两年后,晓宇终于说出人生第一句话,家长激动得又哭又笑……李春良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倾注了他所有的心血和满腔的赤诚,他帮助180多个孤独症儿童接受免费的康复训练,其中有12名儿童进入普通小学读书。
16年的时光转瞬即逝,这些年里,李春良舍弃了优越的工作和陪伴父母的时间,但看到孩子们的进步和康复,他觉得一切都值得。
在“绝望”中挖掘“希望”,李春良把深沉的父爱给了更多“星星的孩子”,为这些家庭带来曙光。他是特殊的园丁,用爱浇灌着“花朵”,用奉献树立善的高峰,他的坚持和守护托起了星星天使们的美好明天,他也将为孩子们的未来永远坚守,永不放弃。
对话李春良
抱团取暖坚持了16年
记者: 您觉得“星星之梦”与其他的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机构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李春良:我们这个“星星之梦”现在已经成立16年了。当初就是我们几个在葫芦岛给孩子做训练的孤独症患儿家长形成的。我们就是抱团取暖,这是最大的区别。我们以公益为主,不只给孩子提供免费的午餐和辅导,我们也给家长提供免费午餐。特别对一些家庭困难的孩子还减免学费。我们机构这么多年运作过来,也就是靠着将心比心的理解和热忱吧。
记者:在这16年里,您遇到的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是如何坚守下来的?
李春良:到今年为止是16年了,坚持下来确实挺不容易。说句心里话,其实开头儿挺难,我刚开始做的时候,有很多人都说,你能坚持多长时间啊?也就一年两年就完事儿了。但是大家谁也没想到,我这一坚持就坚持了16年。我还想就是抱团取暖,想减免家长学费,让孩子们花最低的钱啊。包括房租啊,水电费,老师开支等等,那阵就是大伙儿平摊,真的挺难。我是一身兼多职啊,校长、老师、做饭、打扫卫生,当锅炉工还烧了十多年锅炉。
记者:对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您觉得在哪些方面更需要社会的帮助和认同?
李春良:孤独症这个疾病需要终身康复,需要父母终身的陪伴。现在对于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大家的接纳、社会的理解。大家对孤独症患儿的印象还不是太深,不太了解这些孩子。我带孩子外出的时候,也会有异样的眼光,作为家长挺难受的,有一段时间我也挺抑郁,很长一段时间后才从阴影里走出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以后还是会离开康复机构接触社会,家长总有离开的那天,以后这些孩子谁来照顾?希望社会上的人们对这样的孩子多给予一些耐心和照顾吧。
记者:对于关爱孤独症患儿方面,未来还有哪些事想做?
李春良:我们的学校原来的名字叫“手拉手爱心学校”,对于“手拉手”的意义,我想以后贯彻得更深,去帮助更多的孩子。我们每月有下乡扶贫、助残等等一些活动,感受挺深。特别是那些病人卧床不能出屋的,看了之后挺痛心的。现在很多条件还不足,我一直有个想法,以后将我们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服务能不能多下乡,服务到家里边。真想帮助他们啊,到家里边儿去服务,一个是心理辅导,第二就是从生活自理上辅导。本报记者 吕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