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淮南,赴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约
2025-04-04 00:30:00
【来源:红河日报】
原标题:红河县推动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彰文兴旅打造诗意家园
撒玛坝梯田宛如明镜般铺展于山间,马帮古城的石墙诉说着百年沧桑,康腾帐篷营地的篝火照亮璀璨星空,月光下哈尼人载歌载舞……近年来,红河县以“暖冬、产业、文化”为笔,在北回归线上描绘出一幅崭新的旅居画卷。
清晨5点,宝华镇的观景台上已聚集了众多手持相机的游客。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海,撒玛坝万亩梯田仿佛瞬间苏醒。4300多级田埂如同大地的指纹,倒映着天光云影,将群山装点成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来自上海的游客王美玲在画架前专注地描绘着“冬灌水景”的奇幻景象,她说:“每一刻的光影都是独一无二的,住在蘑菇房里,连梦境都弥漫着稻香。”
山顶的原始森林涵养水源,山腰的蘑菇房错落有致,山脚的梯田则如同大地的琴弦,弹奏着丰收的乐章。哈尼人的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得到完美体现,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生态循环。康腾·红河谷帐篷营地巧妙地将废弃村落改造成“考古探秘”乐园,17顶帐篷依山傍水而建,无边泳池中倒映着云卷云舒的美景。旅居者可以在这里跟随村民学习插秧、捉鱼,夜晚则围坐在篝火旁,聆听《马帮·女人》的动人故事,仰望梯田上空的银河星空。
在海拔1900米的迤萨古镇,马帮古城的青石板路上依然回响着百年前的驼铃声。这座被誉为“滇南侨乡第一镇”的山城,曾孕育出滇南第一条跨国商道。法式洋房与中式四合院交相辉映,雕花窗棂上的铁锈仿佛在诉说着马帮人的传奇故事。来自天津的游客韩先生抚摸着马店遗址的拴马石,感慨地说:“在这里,每一块砖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每年“仰阿娜”文化旅游节期间,迤萨古镇都会变成歌舞的海洋。哈尼族的乐作舞踏着千年不变的节奏,彝族的阿细跳月则点亮了夜空。非遗传承人李阿胖带着学员在古城广场表演,手掌拍打声与巴乌旋律交织在一起,让游客们忍不住加入其中。“我们的舞蹈里蕴含着祖先迁徙的路线,现在,这些舞步不仅登上了国际舞台,还成了孩子们课间操的一部分。”李阿胖自豪地说。
在马帮侨乡森林公园的房车营地,来自内蒙古的梁女士正在晾晒刚收获的梯田红米,她指着窗外层层叠叠的绿浪说:“每天清晨去林间散步,感受满满的负氧离子。公园内设置了共享充电桩和自助厨房,让房车旅居者能享受到便利的生活。”
这种旅居的温度,在红河县的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勐甸新区的康养中心配备了苗药熏蒸房,苏红古村的半山酒店提供梯田农耕体验,“云上民宿联盟”的22个村落更是实现了“换房旅居”。据统计,2024年,红河县接待游客166.68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亿元。这背后,是村民们用蘑菇房改造成的特色民宿、用传统手艺制作的旅游商品,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晨曦再次染红哀牢山,红河县的旅居故事仍在继续。撒玛坝梯田正冲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马帮古城的提质升级工程也即将启动,100个旅居村的建设如火如荼。在“1138”旅居体系的蓝图中,“一村有院,全州有家”的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
“这里不仅是地理的坐标,还是心灵的原乡。”文化学者张大伟在《民生周刊》的专栏文章中写道。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红河停下脚步,他们寻找的或许不仅仅是避寒的港湾,还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文化深度共鸣的生活方式。在这片时光深处的秘境里,每一次呼吸都充满了诗意,每一次相遇都仿佛是一期一会的珍贵约定。(李梓毓 韦鸣)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