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板是什么材料
2025-01-24 13:25:11
处于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平均寿命约为15岁,而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的半坡人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30-40岁。而人类寿命得以延长,原始农业功不可没。它的出现使人类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到定居的农耕生活,使人类走出了洞穴,在开阔的河流平原建立聚落,开启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演进的新篇章。
我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方面具有漫长的历史。在距今约1万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位于长江中下游的人类开始栽培稻,而北方的人类开始栽培培粟、黍。目前,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稻、粟、黍都是在我国被发现的,这些都是我们的先祖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在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后,稻作、粟作逐渐的分别在我国南北方推广,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也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成使用耒耜等专门的耕作工具进行耕种。原始农业在人类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日渐增长,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也让人类能够利用种植的作物去喂养、驯化野兽,促成了家畜饲养的诞生。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于1973年夏季。当时,罗江公社为了改善地势低洼稻田的产量,在河姆渡村北侧开始建造机电翻水站。在挖掘水闸基坑时,当达到3米深度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批黑陶片、木建筑构件和动物遗骸。
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潮湿多雨,低洼多水,蛇虫密布,为了尽可能的通风防潮,避免遭遇蛇虫野兽,所以他们的房子普遍是先用木桩插在地上,然后再往上使用木板拼接成屋,即干栏式建筑,这是我国最早的木构建筑。现今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竹楼也是采取这种类似于悬空一样的建筑。
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除此之外,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井深1.35米,边长2米的方形井,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河姆渡文化中发现的典型农具是骨耜,一种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的劳动工具,相比于石器,它更加的灵活轻巧,并且表面很光滑,不易粘泥,很适合江南地区水田环境。
河姆渡人饲养的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在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土狗骨、土猪的下颌骨、圣水牛的头骨以及画着猪纹的土猪纹黑陶钵。
河姆渡人不仅仅会制作陶器,还会运用雕刻技术,用兽类的骨头、牙齿制作艺术品,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我国最早的象牙雕刻。而且河姆渡人还懂得使用天然漆,即漆树所分泌出来的汁液,它具有防潮防腐的功能。
1954年,在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附近发现了一处大型原始聚落遗址,后定名为“半坡遗址”。半坡文化属于典型的仰韶文化,即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
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生活在黄河流域。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相较现代更加的温暖湿润,更加适合人类活动。半坡人所居住的聚落被壕沟所包围,以此防止野兽等袭击,而在壕沟之外,则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场所。
半坡人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这是一种多用木头作为柱子支撑房顶,有一半的空间位于地下的圆形房屋,房屋里面设有灶坑。这种构造的房屋可以有效的遮挡冬季的寒风,这种房屋结构也证明了那个时期的人类已经懂得顺应自然环境的情况,从迁徙的生活方式发展到定居的生活方式。
由于黄河流域相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要更加的干旱,所以更加耐干旱、耐储存的粟成为了半坡人主要的农作物。在半坡遗址中出土各种功能不同的石器,如:石斧、石锛、石刀、石锄,这些石器通体磨光,是非常精致的磨制石器,除了磨制石器外,半坡人还会制造骨器、角器等工具。
在半坡遗址中出土了猪骨、狗下颚骨,并且发现了圈栏遗址,由此可见当时的半坡人已经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
除此之外,在半坡遗址还发现了鱼钩和一些陶器上发现了鱼纹的刻画符号,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半坡人在生产生活中农业和渔猎并重。
半坡人同样会制作陶器,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彩陶。这是一种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为几何的图案,也有动植物纹饰,多为鱼纹、鹿纹。其中非常著名的彩陶是人面鱼纹彩陶盆,色彩鲜艳,内壁绘制着各种符号,这是半坡人专门用于儿童瓮棺的特制葬具。
同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虽然空间上各自处于长江、黄河,距离较远,并且生活的时期之间也相差至少有1000年,但是从他们生产生活方式和使用的工具上可以发现共性: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制作磨制石器、在聚落生活。而这些共性是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稳定高效的粮食产出、家畜的饲养、聚落的集体生活方式,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更加精细的社会劳动分工,也使得一部分人得以脱离基本生活的生产劳动,从事更加高级的社会活动,例如聚落的管理、各种艺术品的制作、手工业生产甚至是专注于战争方面事务等等,分工的细化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出现,并且逐渐出现了私有财产,推动了文明社会的出现。
由此可以看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