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唐代壁画中最常见胡服是什么样的(唐朝女性服饰背后社会现象)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8 10:35:54    

引言

唐朝尤其盛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巅峰,这一时期,政治方面表现为政治清明,随着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的确立与稳固,人才实现了有序流动,一大批经世治国之才得以突破九品中正制的桎梏,走向各个行政岗位并实施其政治抱负。

军事方面,由于唐朝军力的空前强盛,不仅保障了国内的稳定,更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尤其是对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控制;经济方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两税制的普及,以及对外贸易路线的畅通,工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文化方面,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唐朝的对外交流十分发达,这不仅促成了国际贸易的繁荣,同时由于中外文明的交流碰撞,文化的开放程度也达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巅峰。

唐朝的高度发达体现在各个方面,除了诗歌的繁荣之外,也体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其中女性服饰就是这一盛世的一个缩影。

一、 “爱红装更爱武装”,唐朝女子服装襦裙装、胡服和男装的盛行的特色

襦裙装、胡服和男装的盛行是唐朝女子服饰的一大特色。襦裙服是唐代女子的主要服式,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其起源于战国,兴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服饰上身为仅至腰部的短襦, 下身搭配长裙, 长裙的裙腰在腋下处,用绸带系住。

图|《捣练图》,图中的女子服饰均为典型的襦裙

衫襦在唐代有一种半臂形式的变体,因其袖长只有襦衫正常袖长的一半而得名,其与现在的短衫相似,一般是一种无领对襟的短外衣,袖长及肘、身长及腰。越往后期襦衫越发宽大,半臂也随之变换形式,以便于穿者的行动方便。

不过晚唐时期半臂就很少见了,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半袖难以套进去造成的。半袖服装符合人体生理结构,更能体现人体美;其领口变化多样,其中袒胸大袖衫一度流行,展示了盛唐思想解放的精神风貌,打破了之前传统服饰的封闭、隐忍,其在女子中盛行则与当时开放的社会风气密不可分。

图|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其中的侍女身着半臂、低胸襦裙、披帛

唐代女子双臂常常配以披帛,其由帐子演变而来,在唐朝不同时期披帛的形式也有区别,初唐流行长而窄的样式,至盛唐时期流行宽而短的样式。安史之乱后,则流行又长又宽的样式。披帛使得女子身体显得更柔美和飘逸,有一种动静结合的灵动美感。

图|《簪花仕女图》局部

唐朝的裙子造型更加符合人体的立体结构且款式繁多,使唐朝妇女服饰在外观上姿态百千,利用这种方式更好的展现出女性本身的婀娜多姿,“一双裙带双心结”,裙边饰以绣带,更凸显飘逸感。

这同样为盛唐妇女增加了别样的风采。其中有一种纱罗长裙样式,其长裙束至胸上,上身配以质地较薄的轻纱代替,不穿内衣而胸部以上及肩部隐约暴露,“慢束罗裙半露胸”“粉胸半掩疑晴雪”,这种服饰袒胸露背,一般只流行于贵族妇女,平民女子很少有这种穿着。这种服饰在中国封建时代是非常少见的,由此可见唐代女装的开放程度。

图|《簪花仕女图》局部,图中的侍女服饰就是纱罗长裙样式

唐朝由于对外商贸的发达,来自异域的服饰风格也在中原大地盛行,这些异域风情的服饰通常统称为“胡服”。不仅包括东北、草原和西域地区的服饰风格,也糅合了中亚、中东、印度的服饰特点。而李唐皇族本是北周贵族,有着鲜卑血统,对胡服更是有着开放包容的态度。

胡服主要流行于初唐和盛唐,总体较为紧窄,材料质地中毛料使用较多,颜色较为鲜亮,多饰以飞禽走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胡服开始传入中原,此时多用于军旅服装。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游牧部落大规模南下,南北交流频繁,胡服又迎来了第二波大规模推广,至唐朝,胡服无论普及程度还是自身样式都迎来了一个巅峰。

唐朝最常见的胡服包括小袖袍、长裤和胡鞋。小袖袍顾名思义,有着较为窄小的袖子,其一般为圆领对襟样式,因其便于骑射而多见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这与传统汉服的宽袖有着很大的区别。

小袖袍具有干练的上身效果,女性穿上更是显得英气十足。小袖袍中回纥服饰最为流行,其类似于长袍,颜色非常艳丽,以红色为主;袖子窄小而衣身肥大,下摆长至拖地;常为翻领样式。

回纥服饰主要在盛唐中唐贵族妇女中较为流行。长裤由波斯或者西域传入,又称为绔褶,唐朝主要流行的款式是条纹裤,其更为宽松舒适,在活动中较为方便。胡鞋以靴子为主,其中锦靴最为盛行,其使用彩锦制作,但由于其造价昂贵,主要盛行于贵族妇女。在唐代,女子主要在休闲娱乐时候穿胡服,比如骑马踏青或击马球时。

图|树下人物图,图中女子戴着幕篱

唐朝胡帽主要包括幕篱、帷帽等。其中幕篱是一种吐谷浑服饰,起源可追溯至阿拉伯半岛,为遮挡阳光和风沙而诞生,其样式与现代的斗篷或连帽衫类似。唐代的幕篱形式多样,有的可包裹全身,有的则只盖头。帷帽造型类似于草帽,但其帽檐多了丝网挂饰,唐朝帷帽的丝网较短且薄,透明度较高,一般不会遮挡面容。除了幕篱和帷帽外,毡帽、貂帽、卷檐帽、浑脱帽等在唐代女子中也较为流行。

图| 唐代回纥女子服饰

在唐朝,女子服装风气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男装盛行。根据《旧唐书》记载,唐朝女子“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妇女女着男装,脚上着靴。”实际上,胡服在唐朝之前本来只是男性服饰,唐代女性服饰的胡服的盛行也是男装盛行的体现。

图|韦泂墓三侍女图,女子穿者裤装

本来根据我国古代礼制,儒家文化对男女服装界限非常严格,由于强调“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观念,有“男女不通衣裳”之说《礼记·内则》。但是到唐朝女子流行穿男装,唐朝女子经常身穿圆领袍衫和紧口裤,腰间系着饰以下垂流苏的皮带或布制腰带,脚上穿着胡靴,这在古代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也反映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其中有三名身着男装的女子

唐朝女子服饰不仅形式多样、开放大气,其色彩搭配也有着雍容华贵的特点,这些可以从现存的绘画、壁画及雕塑等看出来。以裙装为例,唐朝裙装多色彩鲜艳,艳丽浪漫而又俏丽活泼,例如“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的石榴裙,除鲜红色的石榴裙外,黄色、紫色、绿色也很受欢迎。大量艳丽色彩的运用,也是唐代手工业尤其是印染业发达的一个体现。

图|簪花仕女图,红色是图中人物的服饰颜色基调

总体而言,唐朝女子服饰的襦裙服、男装、胡服的盛行是当时社会风气和思想面貌开放的一个体现。唐朝女子地位较高,韦后、太平公主等均以女性身份位高权重。武则天更是作为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极大地冲击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纲常,以此带来了很大的社会风气变化和思想的解放,女性地位提升。

很多女性也想像男人一样生活,她们通过服装来表达自己对男性地位的靠拢和追求,这并未挑战男性的地位,反而她们穿着的男装或胡服使得男性感到新奇、另类与刺激,吸引了男性的眼球。

但这一现象并不长久,随着武则天、韦后、太平公主等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出于对女性干政的警惕,统治阶级对男装开始进行一些限制,甚至将其批判为“妖服”。唐玄宗之后,“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随着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发动叛乱,胡服在社会上受到厌恶与排斥,后来唐文宗甚至下诏禁止穿胡服。

而在吐蕃占领河西走廊,长安失去对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控制之后,随着商路断绝,对外交流减少,胡服也逐渐退出中原社会。

二、“阑干久凭夹衣寒”,唐朝与宋朝的女性服饰的纵向比较反映的社会变化

唐朝自从安史之乱开始走向衰落,经历过中晚唐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战乱纷争后,北宋统一了中原。但宋朝由于官僚体制臃肿、行政效率低下、军事力量孱弱等原因无法恢复唐朝时期的控制范围,商路的阻断使得对外交流减少,到了南宋时期,程朱理学的兴起更是思想趋于保守的表现。

元朝虽然短暂地延续了宋朝商业的繁荣,但明朝建立之后延续至清朝的过度集权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大大地阻碍了中国的对外交流,商业贸易受到打压,社会思想进一步趋于保守,女性服饰的变化也可以折射这一现象。

图| 宋代《歌乐图》

宋代国家内忧外患,局势不稳定,社会氛围趋于保守,由于生活环境难以保障,女性服装也趋于保守,其中虽有文人清淡素雅的艺术审美观的影响,但相较于唐代的开放大气的风格,其更多地体现了内敛拘束的特点。

其优雅简朴、淡然清瘦,这一特点在以后的朝代也有所沿袭,而唐代那种飞扬贵美、开放大气的风格则成为绝响。宋代女子服装形式特点包括短小简洁的袄类和褥类、样式多变而清秀淡雅的裙装、出门必须佩戴的头部盖巾和裹脚。

整体而言,其雅致而简单朴素,纤细修长但十分拘谨,华丽饰物很少,设计较为精致,常常包裹多层,且造型变化很少,主要体现女子温婉、娴静的性格。在服装颜色方面,宋代女子服饰对颜色要求极为严格,制度限制很多,整体而言颜色较为淡雅,与唐朝雍容华贵、鲜艳亮丽的颜色风格有着很大区别。

图|北宋《瑶台步月图》

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同处文化开放的唐朝与文艺复兴女装的横向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与盛唐时期有着诸多的共同点,盛唐时期,由于对外交流的频繁,来自中亚、中东、印度乃至欧洲的商品、宗教、艺术和饮食习俗等传入中原地区,促成了商业、文化、思想的繁荣;而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覆灭,大量东罗马遗民向欧洲迁移,他们携带着大量哲学、艺术、科技典籍,为欧洲的思想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后期新航路的开辟不仅使欧洲的商业贸易急剧繁荣,更使得欧洲与中国、日本、印度等东方文明的交流更加直接。这两个时期都有着更加繁荣的商业贸易、更加开放的社会风气、更加频繁的对外交流和更加激烈的思想碰撞,这些都可以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女性服饰中得以体现。

图|文艺复兴前欧洲女子的服装,单调而简单

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服饰在设计中注重外在的造型和立体的效果,文艺复兴早期主要流行意大利风女装,又称之为罗布,是腰部有接缝的V领或一字领的高腰连衣裙 , 胸口大面积袒露,可摘卸的袖子如莲藕般一段一段的扎起来。面料华贵精美。脚上穿高跟鞋,全身都堆满华丽的装饰。

图|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女装

文艺复兴中期德意志风女装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早期的德意志女装领口较低,后期则演变为带褶的高立领,袖子和肩部、腰部则变小变窄,裙子下部分开始膨大。服装的立体造型愈发明显。文艺复兴后期的西班牙风女性服饰则使用大量填充物,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立体感。

图|文艺复兴后期女子服饰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和唐朝中国的女性服装,在审美上有一些共同特点。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细腰、肥裙还是唐朝的低胸、半臂服装,都是有着展示身体美、吸引异性注意的特点。虽然与儒家等级思想或中世纪教会要求相悖,但仍大受欢迎,这也是思想解放、文化开放的一个体现。

同时,唐朝和文艺复兴的女性服饰都有着形式复杂且穿着繁琐的特点,甚至穿衣过程需要有人协助,但她们仍然乐此不疲,这是她们追求美的权利,而在中国宋代清代或者欧洲的中世纪,这一权利是受到很大的压制甚至被剥夺的。

图|文艺复兴贵族女子服装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无论中国唐朝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服装的等级色彩都是很明显的,欧洲平民和贵族的女子服装差别很大,唐朝贵妇和平民女子的等级特点也很明显,主要体现在材质、纹饰和色彩等方面,服装的标识性很受注重。

结语:

女性服饰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思想面貌。唐朝女子服饰的雍容艳丽、张扬不羁等特点,反映了当时女性地位的提高,也反映出社会的经济发达、思想开放、文化多元,而在其背后也离不开国力强盛、政治清明、军力强大、商贸发达的社会背景。

与文艺复兴时期横向比较,由于两个时代均为思想解放、商贸发达、文化交融的时代,女性服饰也都有着亮丽而张扬、勇于表现自身美的特点。晚唐至宋朝后,女性服饰的简约化与内敛化,也反映了社会的保守化和国力的衰弱。到了更加保守的清朝之后,由于封建伦理对社会登峰造极的渗透,女性对美和地位的追求受到了更多的压制,开放大气、富有个性的女性服饰终于成为了绝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