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火灾报警控制器
2025-01-24 09:45:41
李陵,西汉名将李广之孙。李广利(李夫人的哥哥)奉汉武帝之命出击匈奴时,因不甘心做李广利的后勤部队,向汉武帝自请率步卒五千单独出征。行军途中遭单于所率八万骑兵包围。虽率军力战,终在粮尽矢绝没有后援的情况下投降匈奴。后居匈奴二十余年,病卒,时年60整。
对于李陵投降匈奴这件事情,在史学界的争议非常大。但在文学界,对李陵表示同情甚至是赞赏的还是占主流。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史学界和文学界的意见大相径庭呢?想要深究其中的原因,还得先了解一下“李陵事件”的全过程...
李陵继承了其祖父李广之风,善于骑马射箭,对士卒有仁爱之心,再加上人们对李广的同情,所以李陵在当时的名声很好。汉武帝对这些评价也比较认可,就让他单独领八百骑兵。后来汉武帝让他驻扎在酒泉、张掖等地防备匈奴。
公元前99年,李广利统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攻击匈奴右贤王,武帝召见李陵让他为李广利的大军运送粮草。李陵不甘心做李广利的后勤部队,向汉武帝自请率步卒五千单独出征。汉武帝虽不喜,但被李陵的勇气所感动,便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向北行进三十天,到浚稽山扎营。就在浚稽山,李陵遭遇到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李陵且战且退。后单于增兵至八万多骑兵围攻李陵,经过连日苦战,就在匈奴不能取胜,准备撤走时,李陵军中出了一个叛徒投降了匈奴,并把李陵的情报泄露给了单于:"李陵军无后援,并且箭矢已尽!”单于大喜,放弃了撤军的打算,继续围攻李陵部。
在箭矢已尽且后援无望的情况下,李陵下令,把部队打散各自突围,自己也带十数骑兵冲出匈奴包围,匈奴派数千骑兵紧追。跟随他一起突围的其余人都已战死,唯剩李陵一人时,李陵长叹:"我无脸面去见陛下呀!"于是下马投降了。这就是“李陵事件”的全过程。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导致李陵战败的直接责任人是谁?很多人都归罪于汉武帝,因为他们觉得是汉武帝不给李陵骑兵,只带本部五千步卒就深入匈奴腹地。可大家别忘了,汉武帝原计划只是让李陵担负李广利的后勤保障任务,也就是只负责运送粮草就可以了。可人家李陵不愿意呀。汉武帝明言没有多余的骑兵分配给他,最后是李陵坚持只带本部五千步卒。汉武帝也没办法,既然人家一心想要建功立业,总不能打压吧,就同意了李陵的要求。
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个细节更能说明汉武帝当时并不想让只带五千步卒李陵冒险出征:汉武帝同意李陵出征之后,就诏令强驽都尉路博德领兵在中途做接应。这说明汉武帝对李陵的这支部队还是很上心的,并没有放任不管。可人家路博德以前也是做过任伏波将军的,官职比李陵还要大,现在却要给李陵做后勤,自然也是不愿意。他便上书汉武帝,以现在秋季正值匈奴马肥,希望能把开战日期拖延到第二年的春天。
汉武帝见奏大怒,怀疑是李陵后悔不想出兵而指使路博德上书,于是传诏路博德:"我想给李陵马匹,他却说什么'要以少击众',现在匈奴侵入西河,速带你部赶往西河,守住钩营之道。"又传诏李陵让他在九月出兵到东浚稽山南面,龙勒水一带观察敌情,如果没有发现什么敌情,就带部队回师休整...
看到这里我们发现汉武帝即使因误会李陵怯战而生气的关头,也没有让李陵去送死。汉武帝可是个战略家,他知道李陵这支全是步卒的部队如果碰到了匈奴主力,那就是有去无回。所以他给李陵的任务就是警戒敌情然后回去休整。得到汉武帝诏书的李陵并不甘心,就自作主张孤军深入,最终遭遇匈奴主力,几乎全军覆没。既然是李陵孤军深入,那经连日苦战却没有后援的这个原因就很好解释了,因为谁也不知道他的具体位置和动向。
李陵这场以五千步卒对抗八万骑兵的战斗固然打得悲壮,也杀伤了大量的敌人,看似“够本了”,甚至是“赚了”,但他为了一己之私把整个部队都拖入绝境,实则是用这五千人的性命来成全他建功立业的希望。李陵在“弹尽粮绝”后决定打散部队半夜突围,并约定以击鼓为号,但最终鼓声未响。为什么到了约定突围的时间却鼓声未响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李陵已经悄悄的带着十几个人先溜走了。可惜天不遂人愿,李陵遭到数千骑兵追击最终投降。那他是真心投降匈奴还是假意投降呢?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看看匈奴人给李陵的待遇以及投降匈奴后李陵的表现...
匈奴单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且立他为右校王,让李陵一举跨入匈奴高层。既然敢给李陵如此高的身份和待遇,如果说李陵是假投降,真当匈奴人是傻子吗?如果有人说“匈奴人万一就是个傻子呢”?那再来看看李陵投降匈奴后的表现吧: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兵三万追击汉军,转战九日,这也是他的“假投降”吗?还有就是苏武不肯投降匈奴,李陵居然亲自去劝降苏武,这难道也是“假投降”吗?...
再来说说汉武帝在李陵投降之后的表现吧!当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到汉武帝的耳朵里,文武百官都骂李陵,汉武帝还是表现的很冷静,并没有牵连到李陵的家人,因为他也希望李陵是假投降。并且还主动悔悟李陵兵败投降是无救援所致!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汉武帝在李陵战败投降这个事情上实际是无责的。但他还是把李陵战败的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了,这又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汉武帝担心李陵因害怕承担战败的责任而不敢归汉,所以就主动揽责,并且在一年多后汉武帝在得到李陵的消息后,就派公孙敖带兵冒险深入匈奴境内接应李陵归汉!
汉武帝可以说一直都没有放弃营救李陵,他也不相信李陵真的投降了,因为大汉朝跟匈奴已经打了快一百年,虽然也有一些贪生怕死之辈投降过匈奴,但李陵可是名门之后,他如果真的投降了,那对大汉朝声望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他也就成了匈奴人的活招牌!这是汉武帝不想看见的。但是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公孙敖接应李陵无功而返后,对汉武帝说:"听俘虏讲,李陵在帮单于练兵以对付汉军,所以我们接不到他。"...汉武帝听到后,便将李陵族灭,陇西一带士人也都以李陵不能死节而累及家族为耻。
至于后来汉昭帝时期派使节出使匈奴劝李陵归汉,李陵刚好以“全家被杀”为由拒绝,把“污水”全部泼到汉武帝的头上,以达成“洗白”自身的目的,可是,他真能洗的干净吗?...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文章开头留下的疑问,为什么史学界和文学界对李陵投降匈奴这件事情的看法大相径庭。那是因为历史研究是很严肃的,都是通过有限的文献记载来剥丝抽茧般寻求事实真相。比如李陵事件绝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来了解这个事情的,可事实上,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李陵的记载,充斥着大量的个人主观情绪,里面所记载的内容因为这些主观情绪的影响,难免偏离客观现实。我们想了解这段历史,可以根据“史记”再结合譬如《汉书》、《后汉书》等等“冷门”史书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还原历史真相!而文学家们只会借故煽情而已.....(完)
注:汉武帝无疑是个雄才伟略的皇帝,尽管司马迁在《史记》中用充斥个人主观情绪来记载汉武帝,甚至难免有失偏颇。但汉武帝依然没有把《史记》毁掉,这就是汉武帝的自信!他在世的时候根本不在意司马迁在《史记》中会怎么评价他,因为他的眼光看到的是整个大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