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锋广场
2025-01-24 16:27:46
护国寺,位于西城区中部,护国寺街中段的北侧,原名崇国寺,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元大都内原有两座崇国寺,一座称为南寺(东寺),一座称为北寺(西寺),现存的这一座是靠西北的那一座,也是后来修建的。明代宣德年间,明宣宗朱瞻基亲赐寺名为大隆善寺。之后明代成化年间由皇家出资重修,明宪宗朱见深在原名后加上“护国”两字,全名为大隆善护国寺。
护国寺的山门面阔三间,石门额书“大隆善护国寺”,两侧开有旁门,山门内左右各有一幡杆;第二层为金刚殿,面阔五间,殿左右有短墙,辟有东西旁门,殿两侧是钟鼓楼;
第三层为天王殿,面阔三间,左右有配殿共五间;东配殿名文殊殿,西配殿名秘密殿;第四层为延寿殿,面阔五间,前有月台,后有抱厦;
第五层为崇寿殿,崇寿殿左右也有配殿,东配殿名伽蓝殿,西配殿名无量殿;崇寿殿后经甬道可至第六层三千佛殿(亦称千佛殿,俗称土坯殿),面阔五间,东配殿名大悲殿,西配殿名地藏殿。殿后有垂花门,门内有一条小巷,将寺分为前后两部分。
后半部分还有第七层景命殿(也称为护法殿),面阔五间,殿内供奉无量寿佛,殿旁还有两座舍利佛塔;第八层为功课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第九层为菩萨殿、后楼,面阔三间。
护国寺是一座喇嘛庙,寺庙原址本是元代丞相托克托(著名的脱脱帖木儿)的府第。明代时北京有四座著名的喇嘛庙,分别是慈恩寺、隆善寺(即护国寺)、能仁寺、宝庆寺。
据史料记载,藏传佛教的僧人共分为七个等级:第一级是大慈法王,第二级是西天佛子,第三级是大国师,第四级是国师,第五级是禅师,第六级是都纲,第七级是喇嘛。
护国寺中的三千佛殿里还存有和真人一般大小的托克托夫妇像:一老者红色的官衣,束发幞头,是托克托丞相,还有一老妇头戴凤冠,穿着红色的裙裳,是托克托丞相夫人,两座塑像雕刻的栩栩如生。寺内还藏有姚广孝的木像和画像,于民国时期遗失。
护国寺中石碑林立,有赵孟頫的《大崇国寺佛性圆融崇教大师演公碑》、释法桢的《大都崇国寺重建碑》、危素的《大崇国寺空明圆证大法师隆安选公特赐证慧禅师传戒碑》、明宪宗(朱见深)的《大隆善护国寺碑》、清康熙皇帝的《崇国寺碑》、乾隆皇帝的《崇国寺御制诗》碑等等,极为珍贵,今多已无存。
乾隆皇帝曾作诗称赞护国寺:
“护国祗园已有年,盛迹灵踪传日下。
谁知今日梵王宇,乃是前元丞相舍。
我屡经过未临顾,问古寻诗其可罢。
初冬清跸移御园,道便琳宫一停驾。
重扃狞有开明守,曲砌明争越绫砑。
森然乔木荫玉墀,纷若丰碑傍云榭……”。
护国寺庙会与隆福寺庙会并称为“西庙”和“东庙”,规模宏大,可与隆福寺庙会相提并论,货物齐全,每月阴历七、八两日开庙。庙会于清朝达到了顶峰,这主要是因为护国寺地处西城,而西城内主要是满族八旗子弟的聚居地,人丁兴旺,促使庙会经济空前高涨。
民国时期护国寺庙会走入了低谷,来人渐少,生意冷清,一方面和当时的满族八旗子弟经济状况的每况愈下有关,另一方面和护国寺内交易场所的环境有关。据当时的杂文记载,护国寺内庙宇倾圮(pǐ),泥土累累,似乡村的土路一般,当举办庙会时,整个会场尘土飞扬,令人窒息,因此逐渐走向萧条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摄于上世纪30年代的六大殿相片来看,当时的护国寺已极为凋弊,殿宇坍塌破败不堪。现寺内仅存金刚殿、菩萨殿及西北角部分廊房。金刚殿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北京市佛教协会管理。
护国寺街,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至新街口南大街,长585米,宽6米,原名崇国寺,明代随寺名相继改为隆善寺胡同、宏善寺胡同、护国寺街,沿用至今。
护国寺东巷,北起棉花胡同,南至护国寺街,全长379米,宽4米,原为护国寺东侧狭窄通道,清代名东廊下,民国年间改称护国寺东巷。
护国寺西巷,北起百花深处,南至护国寺街,全长280米,宽3米,原为护国寺西侧狭窄通道,清代名西廊下,民国年间改称护国寺西巷。
护国寺大院,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8万㎡,东至护国寺东巷,西至护国寺西巷,北至百花深处,南至护国寺街,原为寺院基址,后护国寺废弃,民国年间形成民居,1965年定今名。
护国寺如今最为人所熟知的恐怕还是护国寺小吃了。护国寺小吃是北京地方小吃的代表之一,品种丰富,特色突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小吃品种包括艾窝窝、驴打滚、豌豆黄、馓子麻花、麻团、焦圈、面茶、豆汁等八十余种,聚集了京味小吃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