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球保险柜全国维修服务号码实时反馈-今-日-汇-总
2025-04-22 00:00:06
世人都说易牙把自己三岁的儿子杀了,并做成肉羹献给齐桓公,因而得到齐桓公的宠信。
这件事听上去实在让人有些毛骨悚然。都说"虎毒不食子",易牙把自己的儿子杀了烹了,虽然自己没有吃,但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就这样说杀就杀,而且烹制好了献给国君吃,真的有这种可能吗?除非他不是人!
齐桓公与管仲塑像
所以,无白书生怀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
首先,这件事情并没有专门的记载,都是通过管仲之口说出来的。《管子·小称》中记载,管仲病了,齐桓公前去探望。在谈话中,管仲劝告齐桓公要远离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四人,因为在管仲眼里,这四个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管仲分析说:"易牙以厨艺事奉国君,有一次,国君说自己天下什么肉都吃过了,只有人肉还没有吃过,我想国君您说这句话的时候未必是认真的吧?"
齐桓公说:"是啊,我当时也就那么随口说说而已。"
管仲说:"国君您当时是随口一说,但是有心的人却不那么认为,因此易牙回到家里就把自己的儿子杀死,而且烹制成肉羹献给国君。那可是他亲儿子啊,为了讨好国君竟然连亲儿子也不爱也都舍得,他怎么又能真心对待国君您呢?"
《左传》中并没有易牙杀子献食的相关记载,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也只是把管仲的话重复了一遍。这说明易牙献肉羹给齐桓公或许是事实,但杀子且烹之管仲未必是亲眼所见,想来这是出自易牙之口。
事情大概就是这样的:易牙把做好的肉羹献给齐桓公,齐桓公尝了一口,觉得味道实在不错,就问他,寡人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美味的肉羹,你是用什么肉做的呀?
齐桓公铜像
易牙当时肯定会抹眼掉泪地说,国君啊,您曾经说过您没有吃过人肉,为臣我记在心里,这肉羹是我用我儿子的肉做的啊。人肉无处可买,为臣又不能向别人索取,只好把我的儿子杀了,做成肉羹来让国君您品尝,以表我对您的爱戴和忠心。
齐桓公听了,感动得不要不要的,当然也不分真假,把肉羹吃下。无白书生想,假若易牙真的是用儿子的肉做成肉羹,齐桓公会吃得那么心安理得吗?但从那时起,他对易牙更加宠信,很快就被提拔任用,成了齐桓公的宠臣。
此事后来被管仲知道,因此便有了《管子·小称》中的那番话。
其次,易牙何人?易牙也叫狄牙,有资料上说他是彭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人,但史籍中并没有具体记载。然而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大神级的大厨,《管子·小称》中管仲也说他"以调和事公(齐桓公)"。这里的"调和"并不是他做的是化解各方矛盾的官职,而是对齐桓公膳食味道的把握与调和。易牙本来就是厨师出身,烹饪技艺很高,很会做菜,尤其擅长于调味,所以很得齐桓公的欢心。
最初,齐桓公就是觉得他做的饭菜好吃,把他封为雍人,所谓"雍人",只是一个掌管宰割烹饪的小官。后来,易牙被晋升为"御厨",别看这只是一个负责国君膳食的庖厨,史籍中记载,春秋时期的"御厨",不但要负责君王的一日三餐,而且还能够参与重要的朝政。
又有资料说,易牙曾经开设了第一家私人饭馆,所以被后来的厨师们奉为"烹饪祖师"。但不知这一说法有何凭据。
易牙画像
但不管怎么说,易牙的烹饪技艺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受到了人们的推崇。王充《论衡·谴告》中说:"狄牙之调味也,酸则沃之以水,淡者加之以咸,水火相变易,故膳无咸淡之失也。"说的是易牙通过水、盐、火的调配和使用,做出酸咸合宜,美味适口的饭菜。
《孟子·告子上》中也说:"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同样对易牙的调和之味做出了肯定。
试想,这样一位大神级的庖厨,能做出味道鲜美的肉羹来实在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他未必需要杀掉自己儿子。齐桓公真的把天下所有的动物肉都吃遍了吗?他完全可以用其它动物的肉,用自己擅长的调味技艺,做出同样美味的肉羹来。
因此,易牙杀子献食的事情未必是真,之所以这样说,其目的岂不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吗?
可是齐桓公信了,管仲可能也不大相信,但这事是他告诉世人的,也可以说是将信将疑吧,因此他在去世前劝告齐桓公,不要轻易相信易牙,他是不可以为相的。
我们知道了管仲为什么要劝齐桓公不要重用易牙,那么竖刁和开方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易牙不爱家人孩子,所以管仲以为他不会对国君忠诚,而竖刁这个人则是不爱惜自己。因为齐桓公喜欢宦人,竖刁竟然自己把自己阉割了进宫服侍国君,负责掌管内侍及宫女。
开方本是卫国的贵族公子哥,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卫公子开方,他本来可以做卫国国君的,却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出仕齐国。他表面上对齐桓公死心塌地,从卫国来到齐国十五年都没有回去看望他的父母,甚至在他父母去世时他也没有回去服丧。
齐桓公在管仲病榻前论相时,管仲首先否定了易牙,接着以"人情非不爱其身也,于身之不爱,将何有于公?"否定了竖刁,又认为天下没有人不关心自己的父母,而卫开方的做法实在不合乎天理人伦。"于亲之不爱,焉能有于公?"(《管子·小称》)。所以他们都不能为相。
其实齐桓公开始也是听从了管仲的劝告,管仲死后,他把易牙、竖刁等人撵了出去。可是他管不住自己的嘴啊,易牙被赶走之后他竟然一点胃口也没有了,终日茶不思饭不想的,最后因为"逐易牙而味不至,逐竖刁而宫中乱,逐公子开方而朝不治",又把他们召了回来。
我们不得不承认管仲的眼光独到,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证明了齐桓公的错误决定。
后来齐桓公病重,易牙等人因桓公诸公子争夺君位而发生动乱,齐桓公在病痛中饿死,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都没有安葬,其状实在悲凉。
据说,齐桓公死前用布幔蒙住了自己的脸,是因为他愧于去见贤臣管仲。
关于易牙的结局,史料中没有确切的记载,有资料说他在政变失败后逃到了鲁国,至于他在彭城的那些传说,大概是他后来又从鲁国逃到彭城之后的事了。我想这种人是不会身心善终的,这样狠毒的父亲,他若善终,那可真是没有了天理。
竖刁在动乱中被杀,卫开方则下落不明。
管仲塑像
世人之口,大多喜于美味,而易牙则为了迎合齐桓公而杀子,这未免有些太过狠毒和残忍。
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何况易牙所杀,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所以孟子又告诫世人:"君子远庖厨也。"